笔趣阁

紫夜小说>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笔趣阁 > 第59章 第 59 章 博浪沙与张良(第4页)

第59章 第 59 章 博浪沙与张良(第4页)

“这是在种什麽?”张良上前问道。

“冬麦啊!”老农抓起一把种子,脸上洋溢着希望:“官府说这是从咸阳传来的,现在种下,明年夏天前就能收获。这下再也不怕青黄不接喽!”

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说是为了更多的赋税,但接下来所看到的便是让他不理解了。

他在某一处的乡亭,听见当地的乡啬夫正在向农民们宣讲新法:“陛下有令,今年垦荒免税!每户新增田地,三年不征赋税!”

农民们的欢呼声震耳欲聋,那发自内心的喜悦刺痛了张良的眼睛。

免税。呵,暴秦收泰半赋税,如今竟然垦荒免税。

他忽然想起了韩国治下的农民。他的父亲是韩国相国,也曾将他抱在膝头讲述从前韩国强盛的往事,可即便是那时,税赋也没有免去的。

那时的民衆,可曾有过这样的笑容?

天空忽然落起了雨。张良遥望空蒙的天际,实在对自己这一路的见闻反应不能。

秦国,竟然改变得如此彻底。

他不知道自己又走到了哪里。

只记得自己又离开了。

他最後到的地方,是下邳城外的石桥。

雨中的石桥显得格外冷清。张良站在桥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河水,又想起了这些日子在民间的见闻。

老农抚摸新织机时眼中的光彩,农民播种冬麦时脸上的希望,乡民听到减税令时的欢呼。。。。。。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他不愿承认的事实。

对普通百姓而言,统一带来的安定与便利,远胜过战国时期的战乱与动荡。

“我所要复辟的,究竟是什麽?”他喃喃自问。

是那个贵族们可以肆意妄为,而百姓流离失所的旧时代吗?

雨越下越大。

张良在桥墩下避雨时,仍旧在思索。

他没有答案,又不想继续奔波。

便在下邳住下了。

下邳城的清晨总是雾气氤氲。

张良在一处简陋的居所醒来,窗外传来市集的喧嚣声。他推开窗,看见贩夫走卒们正在忙碌,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生计的从容。

“客官,新磨的麦粉,要来看看吗?”楼下的小贩热情地招呼。

张良微微一怔。曾几何时,这样的市井对话在他耳中不过是庸常之音,如今却仿佛蕴含着某种深意。他整了整粗布衣衫,这是他用最後几个钱币购置的,如今的他,外表与寻常士人无异。

这些t日子,他走遍了泗水两岸。在酒肆里,他听商贾谈论各地物价;在田埂上,他向老农请教节气农时;在工坊中,他看匠人操作新式器械。

这些见闻,比任何兵书都更让他震撼。

一日,他在泗水边遇见个正在垂钓的老者。老者见他终日徘徊,便问:“年轻人,心中可有困惑?”

张良沉默片刻,反问道:“老丈可还记得战国时的光景?”

老者笑了,鱼竿在手中纹丝不动:“记得,怎麽不记得。今日齐人来攻,明日楚人来犯。我那大儿子,就是被齐军掳去的。”

他指着不远处正在嬉戏的孩童,“你看这些娃娃,至少不必担心明天就成了战场上的孤魂。”

张良默然。

他想起新郑城破那日,街头横陈的尸首,其中不乏与他年纪相仿的少年。

随着对民间生活的深入了解,张良看到了更多让他深思的景象。

在某个村落,他目睹了秦朝官吏推广新式农具的过程。令他惊讶的是,这些官吏并非想象中那般凶神恶煞,反而耐心地向农民演示用法。

“这曲辕犁比旧式的省力多了!”一个老农试用後欣喜地说。

张良又听到他们说,这曲辕犁,是始皇帝特地着墨家为南边地界准备的。

张良更加沉默了。

这还是暴秦吗?以往的六国能做到这个地步吗?

更让张良触动的是在泗水郡的见闻。那里正在修建水渠,征发的民夫虽然辛苦,但每日都能得到相应的口粮。一个监工模样的秦吏正在对民夫们说:“此渠修成,可灌溉良田千顷。来年收成,尔等皆可受益。”

旁边一个老农低声对张良说:“虽说徭役辛苦,但总比战时被拉去当炮灰强。”

张良忽然想起父亲当年为修一条水渠,与朝中贵族周旋半年的往事。那时贵族们只顾自家封地的利益,哪管百姓死活?

某一日,张良信步走到城外圯桥。

桥上一位老者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傲慢地对他说:“孺子,下去取鞋!”

若是从前的张良,必定拂袖而去。但此刻的他,只是微微一笑,恭敬地下桥拾鞋,并跪着为老人穿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