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到了小时候家中偶尔过年的时候会来一些家庭成员,有些年纪相仿的小孩会一起待上半个月左右的日子,等正月十五一过,无论大人小孩都各奔东西了。
她长期和外婆一起居住,属于“原住民”,新年一过,她每日起床就只能看见外婆一个人。
当时她看着厨房里热气腾腾的包子出锅,耳边却再无那些热闹。
叶语莺又咬了一口饭团,总觉得程明笃是很难用来跟她幼年的玩伴相比的,他们压根算不上玩伴,就连交流都很少。
但是总归她没有对这份心情有更合理的解释。
叶语莺抬头看向窗外,夜色压得很低,树干光秃秃地在月下湿润反光。
她低头又咬了一口,米粒带着一点冷意,像冰进了喉咙。
那一刻,她竟觉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独,也更加寡淡。
像是被世界悄悄遗落在了某个角落,连声音也被蒸了。
但是此刻的她,误以为这就是人生极致的孤独,却没想到,很多年后,她一个人在德国求学的日子里,深夜从实验室回到公寓中,从冰箱里拿出头一天晚上准备的饭团,一个人坐在狭窄桌子前,麻木地咬着。
那一刻,她热泪涌出,用袖口不断擦拭,抓住咬了一口的饭团孤独到泣不成声。
十三岁的叶语莺还是一口一口吃完了手里的饭团。
不管如何,她咬着牙,默默吃完了每一粒米饭。
她想咬牙撑过的每一个深夜,每一个无人问津的时刻,认真地在迷茫中挣扎地活着。
那时候,她不知晓,叶语莺何时才能从破碎的深夜中被拽出来。
*
学校里,叶语莺和九姐的矛盾就这么不了了之了,没有人在放学路上出其不意出现,将她欺负一通后走掉。
葛洁和叶语莺之间形成了一种隐形的对立,经过上次的校门口对峙后,葛洁在班里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松动。
原因很简单,她们早已在学校里形成了不成文的等级。
谁家里有背景,谁成绩好,谁能说得动人气,谁能在老师面前周旋自如,这些,全都决定了谁高一头,谁低一头。
叶语莺作为一个乡下来的转校生,显然是什么都没有。
一开始,葛洁对她的态度只是居高临下的怜悯与轻蔑。
直到那天。
叶语莺剪掉长,在众目睽睽之下直直地穿过教室,不带一丝怯意。
叶语莺在校外把九姐打到认怂,还能全模全样返校上学。
叶语莺被围追堵截的时候,程明笃出现了……
一切就这样悄无声息被人解决,没人再敢提这件事,好像从未生过一样。
班里那些本来唯葛洁马是瞻的人,开始悄悄往叶语莺那边投去复杂的目光。
有人觉得叶语莺不好惹了,有人觉得叶语莺背后有靠山,还有人——甚至觉得叶语莺比葛洁“更酷”。
哪怕别人嘴上没说,哪怕葛洁表面上还是众人环绕,实则平静的现状下早已暗流涌动。
叶语莺偶尔会在侧目的时候,余光瞥见葛洁小心的、阴沉的目光。
就在众人羡慕她有个“哥哥”撑腰的时候,班里的谣言不胫而走,说叶语莺的母亲是陪护上位,在程先生生病期间悉心照料,加上使了些勾栏手段成功上位。
起初,叶语莺并不在意。
她已经习惯了流言蜚语。
小时候在老家的小学,别人也背后说过她,“抢劫犯的孩子”、“拖累外婆的累赘”,她只当耳边风。
但是慢慢地,她开始感觉到异样。
比如,老师在点名批评纪律的时候,总是格外点她的名字;
比如,班里女生借着打闹的名义,恶意撞了她一下,然后一副无辜的模样说“对不起啊,我不是故意的”;
再比如,平时关系不错的同桌,听到旁边人窃窃私语后,不动声色地把椅子挪开了几厘米。
最刺痛她的,是洗手间里无意听到的一段对话——
“认识程明笃有什么好羡慕的,你以为程家真把她当个宝?当个宝会至于沦落到读这个破学校?”
“那种人,成绩又差,还读什么书啊,直接找个金主就好了呗。”
“哈哈,和她妈
一脉相承,指不定以后也去勾搭哪个男人呢,这种事情啊……都是有根的。”
声音不大,却清晰地钻进耳膜。
那一瞬间,叶语莺的骨头缝都在被寒风撬动。
她僵在洗手间隔间里,动也不敢动,直到脚步声远去,她才木然地走出去,脸上没有一丝表情。
流言的力量,就是这样可怕。
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悄悄把她往更孤立的位置推,把她身上的每一丝挣扎、努力、纯粹,都涂抹上了污点。
从那以后,她变得更加沉默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