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战地医生和医疗兵有区别吗 > 第83章 紧急任务(第1页)

第83章 紧急任务(第1页)

第八十三章紧急任务

沈隽博士离开后,康复中心似乎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某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顾锦城和宋墨涵之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虽未彻底捅破,但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与日俱增。顾锦城的康复训练更加刻苦,目标明确——不仅要重新站立,更要恢复足以肩负起职责的体魄,去兑现那个月光下的无声誓言。

然而,命运的考验总是不期而至。

---

一周后的周二下午,康复中心紧急会议室的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墙上投影显示着邻省山区受灾地区的卫星图,暴雨引的山洪泥石流已导致多处道路中断,数个村庄成为孤岛。

“伤亡情况不明,但根据前方传回的消息,情况不容乐观。”院长神色严肃,“当地驻军和医疗队已第一时间投入救援,但急需增援经验丰富的战创伤康复专家,特别是擅长脊柱和神经损伤的专家。”

名单上报时,宋墨涵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她清晰地知道,这种极端环境下的救援,正是她专业价值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对顾锦城一直信奉的“军人使命”的一种呼应。

散会后,宋墨涵直接去了康复训练室。顾锦城正满头大汗地进行负重训练,脊背挺直如松。她站在门口看了片刻,才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

“锦城,有任务。”她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静专业,“邻省突山洪泥石流,我需要随医疗队前往增援。”

顾锦城缓缓放下器械,转过身来。汗水沿着他棱角分明的脸颊滑下,他的目光紧紧锁在宋墨涵脸上,仿佛要从她故作平静的表情中读出更多信息。

“多长时间?”他声音低沉。

“暂定一周,但要看具体情况。”宋墨涵递过毛巾,“你的康复计划我已经安排好,由李医生接手。关键阶段的训练不能停。”

顾锦城没有接毛巾,而是直接抓住她的手:“危险吗?”三个字问得直白而有力。

宋墨涵没有回避他的注视:“山区地形复杂,降雨还在继续,但救援队伍有充分准备。这是我的工作,就像你当年接到命令奔赴战场一样。”

顾锦城沉默片刻,最终只是重重地点头:“什么时候出?”

“明天清晨。”

----

出前夜,宋墨涵特意来到顾锦城的病房做详细交代。窗外夜色深沉,病房内只亮着一盏床头灯,勾勒出他棱角分明的侧脸和紧抿的唇线。

“……你的康复数据我已经分析过了,现阶段重点是大腿肌群的力量恢复和平衡训练,切忌冒进。”宋墨涵递过一个文件夹,“这是详细计划。”

顾锦城接过文件夹放在一旁,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她:“墨涵,你知道我问的不是这个。”

宋墨涵轻轻叹了口气,走到他床边。她太了解顾锦城了,这个曾经在战场上无所畏惧的男人,此刻眼中闪烁的是不加掩饰的担忧。

“锦城,我受过专业的野外救援训练,而且这次是同大批救援人员一起行动。”她声音柔和了几分,“我向你保证,会格外小心。”

顾锦城放在膝上的手无意识地攥紧了病号服布料。山洪、泥石流——这些词汇对他而言,关联着太多战场之外同样残酷的自然威胁。一想到宋墨涵要深入那种危机四伏、通讯可能中断的区域,一种近乎本能的恐惧便攫住了他的心。这比他亲身面对枪林弹雨时更加煎熬。

“非去不可吗?”他的声音沙哑,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紧绷。

宋墨涵迎上他的目光,看到了那深不见底的眸子里翻涌的担忧。她的心微微一动,泛起酸涩的暖意。她主动伸出手,轻轻覆盖在他紧握的拳头上:“那里有需要帮助的人。就像当初你需要我一样。”

“呼叫即救护,上车即入院”——这是联勤保障部队医院秉持的保障理念,而作为战创伤康复专家,宋墨涵比谁都清楚早期干预对伤员预后的决定性作用。

顾锦城深吸一口气,试图压下胸腔里的翻涌。他反手握住她的手,力道很大,仿佛要通过这种方式将她的安危与自己紧密相连:“注意安全。一定要完好无损地回来。”千言万语,最终化作最朴素的叮嘱。

“我会的。”宋墨涵承诺道,另一只手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你在这里,也要好好的。等我回来,我要看到你的步态更稳一些。”

顾锦城郑重地点头:“我等你。”三个字,重若千钧。

---

次日清晨,医疗队冒雨出。康复中心门口,顾锦城坚持坐着轮椅前来相送。雨幕中,宋墨涵穿着雨衣,回头看了他一眼,眼神交汇,一切尽在不言中。

那一刻,顾锦城无比渴望自己能站起来,像一个真正的战士那样护送她,或者与她并肩同行。

途中,宋墨涵翻阅着灾区资料。到达集结点后,医疗队接到了具体任务:前往灾情最严重的凤台村建立临时医疗点。由于道路被毁,他们只能徒步前行,医疗器械和药品由官兵们肩扛手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医护人员全流程融入战场救护链路,参与伤员搜救、检伤分类、重症伤员急救复苏等联合救治任务。宋墨涵作为康复专家,主要负责创伤后脊柱、神经损伤的评估和固定,防止二次伤害。

泥泞的山路异常难行,雨水模糊了视线。宋墨涵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脑海中却不合时宜地浮现出顾锦城进行步态训练时坚毅的表情。他那句“我等你”在耳边回响,成为支撑她前行的力量。

经过数小时艰难跋涉,终于抵达凤台村。眼前景象令人揪心:泥石流冲毁了半数房屋,幸存者们聚集在高处,眼神空洞。临时医疗点设在相对完好的村小学内,伤员源源不断被送来。

宋墨涵立刻投入工作。她凭借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过人的冷静,处理着各种复杂的伤情。一位被坍塌房屋压砸导致脊柱损伤的老人,经过她的科学固定和初步处理,疼痛明显缓解。

“谢谢您,医生。”老人虚弱地说。

宋墨涵轻轻摇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

救援工作进行到第三天,宋墨涵已经连续工作过四十小时。深夜,她终于有机会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稍作休息。雨水敲打帐篷的声音不绝于耳,她拿出手机,现竟有一格微弱的信号。

她立刻编写了一条简短的信息:“安,勿念。”收件人是顾锦城。

几乎同时,手机震动,竟是顾锦城来的信息:“一切可好?我今日已能扶墙行走十步。”文字后附着一张照片——昏暗的灯光下,他扶着墙壁站立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却异常坚定。

宋墨涵眼眶热,回复道:“为你骄傲。救援顺利,勿忧。”

她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康复中心,顾锦城正盯着手机屏幕,直到收到她的回复,紧绷的神情才略微放松。他将手机贴在胸口,仿佛这样能离她更近一些。

“宋医生,有新伤员!”帐篷外传来呼喊。

宋墨涵立刻收起手机,重新披上白大褂。临时医疗点里,几位参与救援的战士因二次滑坡受伤,其中一人左腿被石块压砸,可能伴有神经损伤。

宋墨涵蹲下身,仔细检查伤员的腿部和足部运动感觉功能。“能动一下脚趾吗?有感觉吗?”她专业而温和地问道。

“伤情评估快捷高效,能为战创伤救治赢得宝贵时间。”在战场或灾害救援中,早期专业干预至关重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