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人间烟火故事集锦 > 第121章 砚底的执念(第2页)

第121章 砚底的执念(第2页)

砚之,阿妄,若你们能和解,便将‘归雁图’的真迹焚于我墓前。所谓传承,从不是死守形制,是让心自由。”

信纸的边缘沾着点暗红色的朱砂,与苏妄脖颈上的痣颜色一致,像是当年滴落在纸上的血。沈砚之的手猛地一抖,信纸飘落在案上,十三年来的执念轰然崩塌——他一直以为补画是对师父的孝顺,是对传承的坚守,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师父愧疚与自我惩罚的工具,被困在这场跨时空的赎罪里,连疼痛都成了执念的延续。

“吱呀”一声,苏妄推门而入,手里捧着个锦盒,眼眶泛红:“我在黄山坠崖的地方,找到的这个。”他打开锦盒,里面是半块断裂的砚台,青黑色的石纹熟悉无比——正是他常用的那方“寒山砚”的另一半!砚底刻着行小字,是少年苏妄的笔迹:“妄与砚之,共承师业,同画归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年我没摔死,”苏妄的声音带着释然,泪水却顺着脸颊滑落,“被采药人救了,隐姓埋名学了医。这些年我一直在找师父,想告诉他我不怪他,可找到时他已经走了。”他从药箱里拿出个小瓶,“您的手腕痛,是心理暗示引的神经官能症——每次临摹到鸿雁翅膀的角度,潜意识就会重现当年师父攥你手腕、我坠崖的恐惧场景。这药膏能安神,坚持涂,会好的。”

沈砚之看着苏妄把药膏涂在自己的右手腕上,清凉的感觉顺着经脉蔓延,十三年来阴魂不散的麻痛竟真的缓解了。他突然笑了,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我们都被师父骗了,他哪里是让我们补画,是让我们补心啊。”他指着案上的《寒山图》,“你看这画,我拼命想填满留白,却不知道留白才是最妙的地方——就像我们,拼命想活成‘传承者’‘好徒弟’的样子,却忘了自己本来是谁。”

深夜,沈砚之对着《寒山图》静坐了整整一夜。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画轴上,他第一次现,那些他曾视为“缺失”的空白,其实是画家留给观者的呼吸空间,是“画外有意”的妙笔。正如人生的缺憾,本就是完整的一部分,执着于填补,反而失去了本真的美。

第四节:留白处的悟——无翼的鸿雁

立秋的风卷着桂花香,钻进修文堂的每一扇窗。沈砚之将《寒山图》重新装裱,没有补全那最后一页“归雁图”,反而在空白的绢本上题了行字:“画有留白,心有归途;执念如墨,洗之则明。”字迹柔和温润,没了往日的凌厉紧绷。阿竹在旁边研墨,突然说:“先生,您现在的字,比以前好看多了,像春天的溪水,不那么急了。”

苏妄带来了顾寒山的另一封信,是在他旧画具箱的夹层里找到的,信纸已经脆化,字迹却依旧清晰:“阿妄吾徒,砚之吾徒:若你们能看到这封信,想必已破了为师的局。当年逐你出师门,我夜夜梦见你坠崖的场景,那朱砂痣像血一样印在我心里。我设‘补画’之局,不是要折磨砚之,是想让他明白‘执’的可怕——我就是被‘名声’之执困住,害了你,也差点毁了他。所谓传承,是传‘画心’,不是传‘画形’,你们若能懂,便将真迹焚于我墓前,让我在地下,也能放下执念。”

沈砚之和苏妄相约去顾寒山的墓地。沈砚之捧着那半张“归雁图”残页,苏妄拿着《顾氏画谱》,两人站在墓碑前,焚纸的青烟袅袅升起,飘向远方,像鸿雁展翅。“师父,”沈砚之轻声说,“您放心,我们懂了。传承不是补全一幅画,是让每个学画的人,都能画自己想画的画,活自己想活的人生。”

苏妄的眼眶红了:“师父总说,执念就像砚台里的墨,画完不及时洗去,就会结垢,堵了砚台,也堵了心。”他从包里掏出个新砚台,是用黄山青石做的,纹路与“寒山砚”相似,“这是我按‘寒山砚’的样式做的,分你一半,以后我们一起用它研墨,画自由的鸿雁。”

回来的路上,沈砚之路过母亲的旧居。那是栋老房子,母亲去世后他再也没踏进去过,怕触景生情。这次他推开门,灰尘呛得他咳嗽,却在布满蛛网的书桌上,现了本他少年时的涂鸦本。最后一页画着只歪歪扭扭的鸿雁,没有翅膀,却画了很多云朵,旁边用铅笔写着:“妈妈说,大雁飞得再远,也会回家;心里有方向,没有翅膀也能飞。”他突然想起,自己学画的初衷,只是为了给生病的母亲解闷,画她喜欢的花鸟鱼虫,后来才被“师父的期望”“传承的责任”层层包裹,忘了最本真的热爱。

修文堂开始变了样。沈砚之不再只修复古画,而是贴出告示,招收所有喜欢画画的孩子,无论贫富,无论是否有基础。有个失明的小姑娘拄着盲杖来报名,怯生生地说:“我看不见,能学画吗?”沈砚之蹲下来,握住她的手,放在画纸上:“眼睛看不见没关系,心能看见。你摸摸这纸的纹理,像不像春天的草地?”小姑娘画的第一幅画,是只没有翅膀的鸿雁,却用不同深浅的墨色画出了天空的层次,透着种挣脱束缚的灵动。

苏妄成了修文堂的“常驻医生”,每次来都带着新采的草药,给孩子们治治蚊虫叮咬,也给沈砚之调制安神的药膏。他脖颈上的朱砂痣渐渐淡了,沈砚之手腕的麻痛也彻底消失了。两人偶尔会一起教孩子们画画,苏妄教他们观察自然,沈砚之教他们感受内心,孩子们画的画天马行空:有长着翅膀的鱼,有会飞的石头,还有没有留白的《寒山图》——却比他补了十三年的画,更有生命力。

第五节:无我的风——砚底的新生

冬至的雪落满修文堂的天井,像铺了层素色的宣纸。沈砚之在整理顾寒山的旧物时,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牛皮纸封面已经磨损,最后一页的字迹却格外清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年轻时画山,只画山的轮廓;中年画山,画山的纹理;年老了才懂,画山是画看山的心情。所谓看破‘我’,不是否定‘我’,是知道‘我’本就是山的一部分,风的一部分,云的一部分,无需执着于‘我是山’或‘我是风’,只需感受山的巍峨,风的自由,云的悠然。

砚之、阿妄,为师这一生,执着于‘名声’,执着于‘传承’,却忘了最该执着的,是‘心的自由’。若有来生,我想画一幅没有框的画,画风,画雨,画无拘无束的鸿雁,画两个笑着的少年,不用补,不用填,留白处都是心意。”

沈砚之合上书,突然明白,师父设下的局,从来不是让他们放下画,而是放下对“必须补全画的我”“必须传承的我”的执念。就像那方“寒山砚”,砚底的墨渍再深,只要用心清洗,就能恢复本来的石色;就像《寒山图》的留白,不是缺失,是与实景共生的呼吸,正如“我”与世界,本就是相互映照、彼此成就的整体。

开春时,修文堂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画展,展出的都是孩子们的作品,没有画框,直接贴在墙上,连地面都铺着画纸,孩子们可以随时蹲下来画。沈砚之的参展作品,是幅未完成的《归雁图》,空白处贴满了这些年收到的信——母亲写的“天冷加衣”,师父写的“画心不画形”,苏妄写的“执念如尘”,还有他写给自己的道歉信:“对不起,这些年让你困在执念里,忘了笑是什么样子。”

苏妄站在画前,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现在看来,不补全才是最好的补全。这空白处,藏着比鸿雁更美的东西。”沈砚之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去年冬天移栽的玉兰树,此刻正冒出嫩绿的新芽,几只燕子在枝头筑巢,叽叽喳喳的,像在唱着自由的歌。他想起十三年来第一次放下画笔的那个午后,阳光落在空荡的宣纸上,那种轻松的感觉,就像鸿雁终于挣脱了画框,飞向真正的天空,没有线条的束缚,只有风的方向。

有个参观者是位老画家,指着那幅未完成的《归雁图》问:“沈先生,您花了十三年时间补画,最后却放弃了,不觉得可惜吗?”沈砚之笑了,指着那片空白:“您看这留白,它不是结束,是开始。就像‘我’,不是用来被‘传承者’‘修复师’这些标签定义的,是用来感受风的温度,感受雨的湿润,感受孩子们的笑声,感受每一个当下的心动。”

傍晚的风穿过修文堂,吹动了案上的宣纸,纸页翻飞,出“哗啦哗啦”的声,像在唱着无字的歌。沈砚之拿起那方新砚台,苏妄递来墨锭,两人一起研墨,墨香袅袅,混着桂花香,弥漫在空气中。他没有落笔,只是感受着指尖与笔杆接触的温度,感受着墨汁在砚台里化开的细腻,感受着窗外传来的孩子们的笑声——那笑声里,有失明小姑娘的,有调皮男孩的,清脆悦耳,像风铃在风中摇晃。

他突然明白,所谓“无我”,不是失去“我”,是让“我”消融在万物里,像墨融入水,像风融入空气,像留白融入画作。砚底的执念,早已化作滋养笔墨的养分,那些曾经紧绷的线条,如今都成了最自然的笔触,落在该落的地方,画着最本真的风景。

喜欢人间烟火故事集请大家收藏:dududu人间烟火故事集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