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织作坊内,梭机声戛然而止。
织女们坐在织布机前,天幕上正播放女孩因家暴父亲而濒临辍学的片段。
岁的织女阿沅下意识地抚摸自己因缠足而扭曲变形的脚骨,泪水滴在织了一半的锦缎上。
“原以为三寸金莲是命…若我能如她般奔跑读书,何至困死这方寸织机!”
李清照放下酒盏,怔怔望着天幕。
当张桂梅以“铁头功”撞人时,她突然击案大笑,震得案上稿纸纷飞,
“痛快!痛快!”更让她心潮澎湃的是烛光诵读的场景,暴雨停电之夜,华坪女高学生手持蜡烛齐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朗朗书声穿破夜幕,烛光映亮少女们坚毅的脸庞。
她泪湿罗帕,挥毫狂书新词:“墨香难抵书剑魄,女儿亦有擎天志!”
江南一蚕房深处,因连生三女被婆家苛待的沈娘子,正看到剧中“豆花摊大姐匿捐o元”的镜头。
那位沉默的农妇将辛苦钱压在碗底递给张桂梅,转身继续劳作。
沈娘子浑身颤抖,从髻里摸出藏了十年的私房钱,三枚磨亮的铜板。
“这钱能求得夫子教小女识字的吗?她…不该只懂养蚕。”
万历年间一典妻陈氏蜷缩在雇主家柴房,天幕光影投在斑驳土墙上。
当柳细莺摆脱早恋专注学业、高喊“我要考出大山”时,她干裂的嘴唇无声开合,指甲深深抠进土墙:“原来女子身子…真能自己作主?”
更让她灵魂出窍的是张老师怒斥招聘“男士优先”的台词:“‘没男的咋了?’这话若早百年,我何至被典!”
想到契约上“典期五年,期内所出子女归典主”的字句灼烧着心。
童养媳阿香看到红衣疯女穿着嫁衣癫狂喊“娶我”时,手中的绣绷砰然落地。
那个被村民嘲笑的疯女人,正是被剥夺教育权后精神崩溃的象征。
她抱住身旁同样瑟瑟抖的小姐妹:“那本可是你我!”
而当疯女与读书归来的谷雨在山路擦肩,谷雨眼中没有鄙夷只有悲悯时,柴房里的童养媳们抱头痛哭:“她是过去的谷雨,谷雨是未来的她,一念读书,天渊之别!”
秦淮歌舫,薛素素突然摔碎琵琶。
她想起七岁那年,嗜赌父亲将她珍藏的《千字文》扔进灶膛:“妓子学什么圣贤书!”
看着天幕上的女孩们走出大山,投入更加宽广的天地,薛素素疯笑着将满箱情诗投入秦淮河。
明末,柳如是凝视少女从差点被卖成长为教师的轨迹,对身旁的男子冷笑:“君总说秦淮风月是才女归宿,可曾见真正的才女在深山点亮星火?此乃大丈夫所不能为!”
剧中女记者颜晶用报道传播火种,卖豆花的大姐默默捐款,毕业的谷雨重返母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