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袖口却常卷到小臂,露出腕上那块磨得亮的手表,像是刚从工地或者项目现场赶过来。
一坐下,手里的文件夹
“啪”
地拍在桌上,声音能让对面的科员下意识坐直。
“东城区产业园,三季度必须动工!西外环拆迁方案,下周就得开班子会过!现在周边城市都在抢项目,咱们在这磨磨蹭蹭调研、开会,等把所有‘顾虑’都打消,吕州的招商优势早没了!”
话里的
“顾虑”
两个字,他咬得格外重。
在李达康眼里,展就是跟时间赛跑,他李达康当在岩台市、金山县能快出成绩,靠的就是
“先干了再说”
的冲劲,吕州现在缺的就是这股狠劲。
他见不得拖泥带水,更见不得因为
“怕出问题”
就把好机会晾在一边
——那些村民的安置补偿、老住户的意见当然要考虑,但绝不能成了阻碍展的“绊脚石”。
高玉良却总是慢半拍。
他会等李达康的气头过了些,才慢悠悠扶了扶黑框眼镜,把手里的钢笔轻轻放在文件上,笔帽扣合的“咔嗒”声,反倒比李达康的吼声更有穿透力。
“达康同志,咱们搞展,最终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吕州的老百姓。”
他翻开面前的安置补偿细则,手指在
“临时过渡费”
那一行顿了顿。
“产业园征地涉及三个村两百多户人,他们的安置房还没落实,现在就动工,让村民住哪儿?拆迁方案没跟老住户坐下来谈透,强行推进,万一出了群体事件,咱们之前的工作不都白做了?”
在高玉良的逻辑里。
“稳”
从来不是保守,是底线。
他见过太多因为急功近利栽跟头的例子,城市展是百年大计,不能只盯着眼前的gdp数字。
步子迈得太急,看似快,一旦摔了跤,不仅要回头补课,还会伤了老百姓的心
——这比错失一个项目更可怕。
两人的争执,几乎每次常委会都会上演。
李达康急得拍桌子道
“高书记!现在是抢机遇的时候,不是绣花!等咱们把所有‘风险’都规避了,别的城市早就把产业链建起来了,到时候吕州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吃剩饭!”
高玉良也不恼,只是把眼镜摘下来擦了擦,再戴上时,眼神里多了几分严肃道
“达康同志,我不是不让干,是要干得稳妥。展是必要的,但群众的利益不能丢。你想想,要是因为拆迁出了乱子,老百姓怨声载道,咱们就算把产业园建起来了,后续的民生工作怎么推进?到时候步子迈得太大,扯到的不只是项目,还有吕州的民心啊!”
没有谁是故意要跟谁作对。
李达康的
“快”
是怕吕州落后,是想趁着改革的东风让城市快点变样。
高玉良的
“稳”
是怕出乱子,是想让展的红利真正落到老百姓身上。
可偏偏,这两种初衷,在吕州当下的展节奏里,成了拧不到一起的两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