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朕的一天番外 > 90100(第11页)

90100(第11页)

连朝说,“这些字,是玛法教我写字的时候,我写的。这张,”她拿出来一张,放在手上,仔仔细细地端详,“是玛法走的时候,葬礼上,严爹爹教我写的。”

一去十余年。

笔墨与旧衣忠诚地记录着时间。

讷讷问图妈妈,“这个也要烧掉吗?”

图妈妈有些为难,按理来说,所有有关于逝者的东西,都是要烧掉的。

连朝率先说,“留着吧。”

就当是留给我。

不要让它,也消失于生命的大火。

连朝从讷讷手中,很珍重地接过那个包袱,其实并不重,抱在怀里,仍然觉得没什么重量。讷讷低声嘱咐她,“这几天家里人多,你既要留着,就自己拿去收好吧。”

第一天没有什么事,就是拟定日期,他们请人来算过,在家中停放五日,二月初三日大殓出殡。今日即小殓,就像玛玛曾与她说过的那样,用红绳系住逝者的双腿,在掌心各放一枚铜钱。

她才终于看见了玛玛的脸。

有些蜡黄,之前她都没有注意过,她是从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瘦的。甚至连朝觉得眼前躺着的这个人很陌生,陌生得她几乎有些认不出她。她想了想,才极缓慢地想通,魂魄一旦离体,眼前所见,不过是故人的躯壳。

玛玛是真的走了。

她手中放着的铜钱,忠实地记录着她的卒年。

两行泪毫无征兆地滴落在衣襟,斑驳一片。

她逆着光往外看,灵堂已经渐渐地搭建起来,挽联正在等着涂浆糊,她看见晴光中那个白底黑字的“奠”。

心中也跟着空茫茫的。

不知怎么,忽然想起一句诗。

小时候读它,不解其意,不过是为了应付玛法,囫囵地背过去罢了。

此时此刻,她忽然想起它,莫名的情绪包裹着她,令她难受得透不过气。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消息是在晚上的时候,传到养心殿的。

皇帝在下午见了淳贝勒。

到晚间一切如常,可赵有良总觉得有哪里不一样。

他并不通许多文墨,只是于人情世故上,望得比别人更独到尖锐。那位姑娘还在御前的时候,差事不忙的间隙,他也曾半开玩笑地问过她,“在姑娘眼里,万岁爷是个怎样的人?”

他知道这是宫中最忌讳的事情。在条条森严的宫规里,把“主子”和“奴才”划得很分明。尤其实在御前,奴才不可揣度主子的心意,不可传递主子的喜好,不可将宫中之事外传。

现在回想起来,他也觉得那时候问出这个问题的自己有点可笑,可是谁知道呢?谁知道那个时候的他在想什么。只是面对她,在种种感觉的自然推动下,他也自然而然、没有负担地问了。

那个时候她是怎么回答的,他记得很清楚。因为她给他的回答很简短。不过略思量片刻,她说,“是一个,静水流深,光而不耀的人。”

静水流深,光而不耀……赵有良不知道这四个字怎么写,只是细细品咂着,末了明知故问地摇了摇头,“我不太懂。”

她说,“从容,平和的水面下,自有万千丘壑。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明亮,却不会因太过耀眼,而给百姓带来灾难。”

赵有良只问过她一个人,不过听了之后觉得,这个问题问过她一个人,就足够了。

看透了很多事情的大总管,站在养心殿廊下,难得地叹了口气,收回渺茫的神思。眼前并没有太阳,而是一轮弯月,在经历过无数轮圆缺后,依旧高悬于天幕。

胡胜常从东暖阁出来,面色有些凝重,不似从前一样,乐于和他寒暄几句。赵有良原本已经有些沉的心,愈发沉了沉。他叫住胡胜常,低声问,“怎么了?”

胡太医也跟着叹了口气,“生老病死,寻常,寻常。”

赵有良心中陡然一惊,“老院使,有个字儿,在这儿可说不得!”

胡胜常笑了笑,“有什么可避讳的,谁不会走上这条路?”

赵有良无暇和他多说,忙给站在边上的常泰比了个手势,常泰也知道事情非同一般,悄无声息地匆匆退下,向今夜御前伺候的众人递消息去了。

赵有良整理好心绪,这才进东暖阁。

皇帝站在御案边出神。

宽阔的御案上还堆着折子,正月里送进来的,除了循例的贺表,便是很重要的军机。

赵有良不敢多言,只垂首站在一边。

暖阁里多宝柜

上放着一架西洋钟,一只铜镀金的大象,驮着宝塔。新送进来不久,因皇帝喜欢,便留在东暖阁里,日常赏玩。

那西洋钟在沉默中,按照早已设定好的章程,转了一圈,又一圈。

也不知过了多久,皇帝忽然说,“我要去看看她。”

赵有良大惊失色,立时跪下,“万岁爷三思!宫门已经下钥,正月间夤夜出宫,惊动内外九城,也会惊动慈宁宫。”赵有良知道那些臣工谏言,皇帝素来不放在眼里,情急之下,只能拿皇太后来劝他,“老主子若是知道,只怕不得安宁。”

皇帝冷笑一声,“滚开!备马。”

福保站在暖阁外,留心听里面的动静,此时不敢阻拦,在皇帝疾步出来前,便屈膝跪在一边。养心殿里里外外伺候的人都齐整地跪下去,赵有良只能劝,他们谁也不能拦。

帘子被掀开的瞬间,冬夜凛冽的寒风瞬间灌入,吹得殿内烛火狂乱摇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