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更加勤勉地投入工作,将后勤处的各项物资账目打理得清晰无比,流程优化得高效顺畅。
甚至在一次厂部会议上,主动提出了一项关于“节约闹革命,保障促生产”的物资循环利用建议,获得了包括李怀德在内几位厂领导的点头认可。
这是一种姿态,一种立足于本职工作、积极顺应大方向的姿态。
在风暴中,一个无懈可击的工作表现和紧跟形势的政治表态,是重要的护身符。
他不能给人留下任何“消极怠工”、“占据茅坑不拉屎”的把柄。
同时,他更加注重与李怀德的关系维护。
他不像某些急于表忠心的人那样围着李怀德溜须拍马,而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在李怀德需要处理一些棘手的、不便明言的后勤事务时,总能恰到好处地提供解决方案,并且守口如瓶。
这种可靠且有用的“自己人”属性,在动荡来临之际,往往比空洞的忠诚喊叫更有价值。
李怀德看他的眼神,赞许中也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依赖。
对于厂里开始零星出现的大字报和某些激进分子的议论,何雨柱始终保持距离,不参与,不评论,不靠近。
有人试图拉拢他这位实权副科长,被他以“后勤工作繁忙,保障生产是第一要务”为由,客气而坚定地挡了回去。
他深知,一旦陷入派系斗争的泥潭,再想抽身就难了。
暗地里,他的行动则更加周密和紧迫。
第一,物资储备的强化与隐匿。
虽然之前已经利用空间和黑市渠道储备了不少粮食、油盐、药品等硬通货,但何雨柱觉得还不够。
他利用职务之便,更加小心地收集着那些因管理混乱或即将被“破旧”而可能被销毁的“冗余”或“废弃”物资;
尤其是中药药材、基础医疗器械(如纱布、酒精)、耐储存的罐头食品、以及大量的食盐和火柴。
这些东西,在太平年月不值一提,但在秩序崩坏的时期,可能比黄金还珍贵。
所有新收集的物资,除少量掩人耳目存放在小院地窖外,绝大部分都被他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绝对安全的灵泉空间之中。
那个链接o年的农家小院,如今一角堆满了码放整齐的粮食袋,另一角则是各种物资箱柜,俨然成了一个越时代的战略储备库。
他甚至将一部分之前从娄家老宅收来的、不易引人注目的小件金银饰和硬通货,也混入其中,作为最后的底牌。
第二,信息渠道的梳理与静默。
何雨柱清晰地意识到,风暴一旦掀起,真实可靠的信息将变得极其稀缺和危险。
他开始有意识地“冷却”与一些人的联系。
他找了个时间,再次拜访了吴教授。
如今的大学校园,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气氛比轧钢厂更加紧张。
吴教授似乎预感到了什么,神情中有脱,也有一丝落寞。
两人没有像往常一样谈论历史与哲理,只是静静地品了一壶茶。
临别时,吴教授握着何雨柱的手,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柱子,记住,无论外面如何喧嚣,灶台的火不灭,家就还在。保护好你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