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很快回了一连串惊叹号:“私人藏书?!陆教授可是系里有名的书非借不能读也派,能让他出借私人收藏的,你还是第一个!”
苏念看着屏幕,心跳又一次不由自主地加快。她想起陆时砚将书递给她时那双微蜷的手指,想起他嘴角那抹转瞬即逝的笑意,想起他目光落在她耳尖时的细微停留……这一切,难道不只是师长的严谨与温和吗?
她摇摇头,试图将这些纷乱的思绪驱散,专注回到眼前的史料中。明代女性服饰的变迁,不仅仅是一部审美演变史,更是社会阶层、文化交融、经济变化的缩影。正如人民日报所指出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过去,也映照未来。”每一次对历史的深入探索,都是对现实的一次深刻理解。
她仔细查阅着万历刻本中的记载,现确实如陆时砚所说,嘉靖年间对命妇礼服制度有过重要修订。这些修订不仅反映了当时礼制的变化,更折射出明代中后期社会结构的微妙变动。她一边记录一边思考,完全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
时间在翻阅古籍的过程中悄然流逝,当她终于整理完所有需要补充的内容时,窗外天色已渐暗。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为图书馆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图书管理员走来提醒闭馆时间,她才恍然惊觉,自己竟在这里坐了整个下午。
合上书页,她小心地将便签重新夹回书中,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对待一件珍贵的礼物。那一刻,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对陆时砚的好奇,早已出了学生对老师的普通范畴。这种心情,既让她感到新奇,又让她有些不知所措。
回宿舍的路上,夜风微凉,吹在脸上却拂不去心底的躁动。校园里的路灯次第亮起,勾勒出树木和建筑的轮廓。她想起第一次在陆家花园见到他时的情景,他站在蔷薇架下,一身素色衣衫,仿佛是从古画中走出来的人。那时她并不知道他是谁,更不会想到,后来会有这么多巧合般的交集。
世间之事,往往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某种必然。就像人民日报曾经说的:“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她此刻的心情,恰似在细雨中现了一朵意外绽放的花,惊喜而忐忑。
她不知道的是,与此同时,陆时砚正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渐渐远去的身影,手中依旧握着那只白瓷杯,杯中的陈皮茶已经凉透,却依旧散着淡淡的香气。
他的目光深远,仿佛穿透了夜色,落在某个遥远的时空。那个小姑娘,单纯而执着,像是无意间闯入他平静世界的一缕清风,让他二十多年来第一次感到,有些东西,正在悄悄失去控制。
他转身回到书桌前,拿起那张被墨点染污的纸,看了许久,最终轻轻折起,收进了抽屉最深处。这个动作,像是在珍藏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又像是在试图掩盖某种不该产生的情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窗外,月色如水,寂静无声。这座城市正在悄然入睡,而某些故事,才刚刚开始。
回到宿舍,林薇立刻围了上来,好奇地打听下午的细节。苏念简单叙述了经过,刻意省略了那些让自己心跳加的瞬间。但细心的林薇还是从她闪烁的眼神中察觉到了什么,笑着打趣道:“看来我们的陆教授也不是那么不近人情嘛。”
当晚,苏念在台灯下仔细撰写修订说明。她不时翻开那本万历刻本,每一次触摸那些泛黄的书页,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有时她会不自觉地想起这本书的主人,想起他批注文献时专注的神情,想起他指尖的温度。这些念头让她感到些许慌乱,却又忍不住去回味。
第二天清晨,苏念早早来到教室,却现陆时砚已经站在讲台前整理教案。晨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他今天穿着一件浅灰色的衬衫,袖口依旧挽到小臂,露出线条流畅的手腕。
上课时,苏念现自己无法像往常那样专注听讲。她的目光总是不自觉地飘向讲台,注意到他讲课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推眼镜的方式,翻书页的手指,偶尔扫视全班时的目光……这一切都让她心跳加。
课后,她鼓起勇气走向讲台,准备归还那本《明史》。陆时砚正在整理讲义,看到她走来,微微颔示意。
“陆教授,谢谢您的书。”她双手递上书,注意到他的目光在书脊上停留了一瞬。
“修订说明写好了?”他接过书,随意地翻看了一下。
“写好了,已经到您的邮箱。”她恭敬地回答,心里却有些忐忑,不知道他是否会满意她的补充。
他点点头,似乎还想说什么,但这时有其他学生上前提问,苏念只好礼貌地退到一旁。离开教室时,她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正好对上他投来的目光。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周围的声音都模糊成了背景音。
随后的几天,苏念现自己会在校园里不经意地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有时在图书馆,有时在学院走廊,有时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她开始注意到更多关于他的细节:他常去的学校茶馆,他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他总是在下午三点左右喝一杯陈皮茶……
这些现让她既兴奋又不安。她知道自己对教授产生了越师生关系的好奇和关注,这既不符合礼仪,也可能带来麻烦。但她又无法控制自己的目光去追寻那个身影,无法阻止自己的心跳在每次偶遇时加。
一周后的下午,苏念再次被叫到办公室。这次是因为她的修订说明得到了陆时砚的认可,他甚至邀请她参与一个关于明代服饰文化的研究项目。这对一个本科生来说是难得的机会,苏念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项目组的第一次会议在历史系的研讨室举行。除苏念外,还有两位研究生学长学姐。陆时砚作为指导老师,主持了这次会议。他清晰地阐述了项目的研究方向和每个人的分工,专业而严谨。
会议结束后,两位研究生先行离开,陆时砚叫住了正准备走的苏念:“你的视角很独特,特别是关于服饰变迁反映社会阶层流动的那部分分析。”
这是她第一次得到他如此直接的肯定,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谢谢陆教授,我会继续努力的。”
他点点头,似乎犹豫了一下,才说:“周五下午我通常会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如果你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来找我。”
这个邀请让她既惊又喜,连忙道谢后告辞。走出研讨室,她的心跳再次失控,脸上也不自觉地漾开笑容。这种心情,就像人民日报曾经描述的那样:“当梦想照进现实,每一步努力都有了意义,每一次相遇都成了幸运。”
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苏念与陆时砚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他们经常在图书馆讨论问题,一聊就是整个下午。她现他虽然表面冷淡,但实际上很有耐心,总是细致地解答她的疑问。偶尔,她也能捕捉到他眼中转瞬即逝的笑意,那让她一整天都心情愉悦。
然而,就在项目进行到一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了这份平静。校园论坛上出现了一则帖子,暗示某位教授与女学生关系过于亲密,虽未直接点名,但描述的特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时砚和苏念。
这则帖子迅引起了关注,各种猜测和议论开始在校园里蔓延。苏念第一次体会到人言可畏的滋味,无论走到哪里,似乎都能感受到别人异样的目光。林薇为她打抱不平,却也无法阻止流言的传播。
最让苏念担心的是陆时砚的反应。他看起来依旧平静如水,照常上课、做研究、指导项目,仿佛什么都没有生。但这种平静反而让她更加不安,她不知道他是否也在意外界的议论,是否后悔给了她参与项目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