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重回校园青春的 > 第272章 暗流和基石(第1页)

第272章 暗流和基石(第1页)

文瀚老师的出现,如同在迷雾重重的海面上,点亮了一座不显巍峨却光源稳定的灯塔。它的光芒不似李复礼教授那种居于学术殿堂顶端的探照灯般具有威严的压迫感,也不像沈哲手中那束游走于资源与野心之间、时而刺目的镭射,它更温和,更具穿透力,能照亮被时代浪潮淹没的思想暗礁。他是一位安静的观察者和守护者,守护着那些被时间尘埃覆盖,却依旧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瑰宝。

封瑶采纳了徐卓远的建议,几天后,她带着更加具体和深入的问题,再次踏入了那间充满纸张与旧时光气息的校史馆。文瀚似乎早已料到她的到来,不仅准备好了上次提及的关于技术伦理讨论的校刊文章合集,还搬出了几本厚厚的、纸页边缘已微微泛黄卷曲的学生社团活动记录册,甚至还有一些珍贵的手写稿复印件。那些笔迹或娟秀、或潦草,记录着二十年前那群年轻人面对科技浪潮初起时的兴奋、迷茫,以及深沉的人文反思。

“尤其看看这篇,”文瀚戴着一副老花镜,指尖轻轻点在一篇表于近二十年前的随笔上,作者署名“孤舟”。文章的标题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思辨气质——《当机器学会思考,我们该如何定义‘心’?》。“你看,那时的学生,接触到的ai概念可能还停留在科幻小说和初步的实验室报告,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却已然直指核心。”文瀚的声音平和而富有磁性,像在讲述一个古老而亲切的故事,“情感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深深扎根于特定的历史语境、社会结构和集体无意识之中。你的‘灵韵’,若想真正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维度,就不能只停留在分析当下的、孤立的数据切片,还需要这一点‘历史的纵深感’作为背景音。”

封瑶如获至宝。这些带着时代印记、甚至略显青涩的思考,恰恰为“灵韵”过于追求精准和效率的情感模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背景噪音”和脉络支撑。她与文瀚就不同时代背景下,“孤独”、“喜悦”、“焦虑”等情感的社会性表达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瀚的见解往往一针见血,却能以最朴素、形象的语言阐述出来,让封瑶常有茅塞顿开之感。

“文老师,您的见解对我们太重要了,简直是拨云见日。”封瑶由衷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屈就,作为我们‘灵韵’项目的人文顾问?偶尔为我们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就好,我们会正式向您出邀请函……”

文瀚闻言,温和地笑了笑,摆手打断了她:“顾问?不必了,不必了。我一个退休的老头子,不习惯那些正式的名头。你们年轻人有想法,肯沉下心来做学问,我看着就高兴。我这里有点旧纸堆里的东西,你们不嫌弃,能派上用场,我就很满足了。聊聊天,挥点余热,挺好。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来找我,这里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这种不涉利益、纯粹基于思想共鸣与知识传承的支持,让封瑶感到一种久违的、源自学术初心的踏实与温暖。她将文瀚的情况以及他带来的独特价值,详细同步给了徐卓远。

徐卓远的回应很快,依旧充满了他的理性框架:[节点‘文瀚’已确认其独特价值。其提供的‘历史情感语境’数据,具有高信噪比特性。建议将其结构化,构建为‘灵韵’情感模型的背景噪声滤波器与情感维度扩展参数库。建议系统核心保持定期、深度的数据交互。]

在他的认知图谱里,文瀚已然被标记为一个高质量的、稳定输出特定类型稀缺知识数据的外部节点。封瑶看着这条信息,不禁莞尔,她几乎能想象出徐卓远在他那庞大的内部数据库中,为文瀚老师建立了一个新的、闪烁着柔和光芒的标签:“高价值人文数据源(非侵入式,稳定态)”。

然而,平静的校园生活水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苏晚在家庭渠道试探未果后,并未放弃对“灵韵”项目的觊觎和打压。几天后,一些校园论坛的非热门板块,以及几个以小圈子八卦和非正式学术交流着称的线上聊天群组里,开始悄然流传起一些关于“灵韵”项目的模糊传言。内容算不得新鲜,无非是质疑项目阶段性成果的真实性,暗示其核心技术可能“借鉴”了某些未被公开提及的国外研究或商业机构的“开源代码”,或者更加含沙射影地指出,项目负责人之一的封瑶“背景不凡”,能轻易拿到普通学生难以触及的稀缺计算资源和保密数据云云。

这些流言蜚语手段算不上多么高明,但胜在难以追溯具体源头,且精准地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容易在不明真相的围观者和部分心存嫉妒的同行中制造猜疑的种子。封瑶第一时间从几位关系密切、且关心项目进展的同学和师兄师姐那里听到了风声。

若是前世的她,面对这种充满恶意的揣测和暗中中伤,恐怕会立刻陷入愤怒、委屈和自我怀疑的漩涡,要么冲动地想要站出来与每个人辩驳,要么在巨大的压力下消极地退缩,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德不配位。但历经生死,重活一世的封瑶,此刻只是平静地听着朋友的转述,甚至嘴角还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带着冷意的了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知道了,谢谢您告诉我。”她对前来告知消息的同学温和道谢,语气镇定,“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的精力,终究还是要放在项目本身的价值上,与这些噪音纠缠,才是真正的浪费生命。”

她甚至没有立刻在项目核心群里与徐卓远讨论这件事。她太了解他了,这种层级低效、缺乏实质证据的信息污染,在他那高度理性的信息处理系统中,可能连一个独立的“威胁事件”标签都构不成,大概率只会被归类为“环境干扰噪音”,启动自动过滤机制,甚至不会触他的主动警报。

但她知道自己必须处理。不仅仅是为了她个人的声誉,更是为了“灵韵”项目来之不易的成长环境和展前景,也为了……不让这些无谓的纷扰,哪怕有一丝一毫影响到徐卓远那纯粹专注于技术探索的心境——虽然他本人大概率根本不会受其影响。

封瑶采取了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她主动联系了校报编辑部和新媒体运营中心的负责老师,提出可以对“灵韵”项目进行一次相对深入的专题报道,全面展示项目的立项初衷、目前的进展、遇到的技术难点与突破(在严格不涉及核心算法和机密的前提下),以及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故事。她决定用绝对的透明和坦诚,来对抗那些来自阴暗角落的、见不得光的流言。

校方对此自然乐见其成。一个由本科生主导、融合前沿技术与人文关怀、且已展现出巨大潜力的创新项目,正是展现学校卓越教学成果和学子风采的绝佳素材,双方一拍即合。

就在封瑶与校媒记者初步敲定采访大纲和时间的当天晚上,她放在书桌上的手机屏幕亮起,震动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来电显示——徐卓远。

这有些罕见。他通常更倾向于高效、异步的文字交流,除非遇到极其紧急的技术故障。

封瑶微微一怔,迅接通了电话:“喂?”她的声音里,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连自己都未察觉的期待。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传来徐卓远那依旧平静无波,但或许是因为电流的转换,比冰冷的文字多了一丝难以辨明的、微乎其微的语调变化:“监测到校园内部论坛及三个主要学术交流群组中,出现关于项目‘灵韵’及核心人员封瑶的非正面言论。经初步分析,信息熵极低,内容重复率高,传播节点分散且经过伪装,推测为有目的的、但效率低下的攻击性行为。”

果然,他知道了。而且,在他那独特的世界观里,已经用他特有的方式对这场风波完成了初步的定性和技术分析。

“嗯,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封瑶轻声回应,心里却莫名安定了几分,“我已经联系了校报和新媒体中心,准备做一次正面的专题报道,用事实说话。”

“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增加权威正面信息密度,稀释噪音影响,符合信息传播规律。”徐卓远立刻给予了肯定,随即,他的语气似乎凝重了一微毫,“此外,我已追踪到相关信息传播的初始源头ip地址三个,关联可疑匿名账号五个。虽然对方使用了多层跳转和身份隐藏技术,但其初始行为模式数据包特征,与历史数据中记录的节点‘苏晚’的行为模式,存在的隐性关联概率。需要我执行进一步的反制操作吗?例如,投放逻辑炸弹干扰其传播路径,或公开部分溯源数据以形成威慑。”

封瑶心头猛地一跳。他不仅看到了那些流言,竟然已经在所有人都未察觉的时候,不动声色地完成了如此深入的溯源分析,甚至计算出了关联概率!这就是徐卓远式的守护吗?冷静、高效得像一个最顶级的网络安全系统,在她还未正式请求支援时,他已悄然布防,并准备好了数种精准打击的方案。

“暂时不用。”封瑶压下心头翻涌的复杂情绪,语气坚定地说,“现在如果我们高调反击,反而会抬高对方,赋予这些流言不应有的关注度,也容易陷入无休止的、浪费精力的纠缠中。用堂堂正正的正面报道冲淡它,我们继续专注于项目本身的推进,用最终的成果说话,这才是最好的回应。只是……”她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歉意,“这些无谓的事情,给你添麻烦了。”

电话那头再次陷入了沉默,这次的时间比之前稍长一些。然后,徐卓远的声音传来,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认真:“维护系统核心(指封瑶)及关联重要项目(指‘灵韵’)的稳定运行与环境清洁,是属于我的职责范围内的必要流程。因此,此类行为不属于传统定义中的‘麻烦’范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