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一片刚翻好的水田时,康熙忽然驻足,指着田埂上的杂草问:“你们说,这杂草留着,会怎样?”
胤祉嘴巴快了一步,说道:“杂草与麦苗争肥争水,必影响收成,当及时拔除。”
胤禔道:“斩草需除根,若只拔茎叶,日後还会再生。”
胤禛想了想,道:“儿子听老农说,有些杂草晒干了能当柴烧,沤烂了能当肥料。或许并非所有杂草都要一拔了之,关键看如何处置。”
胤礽浅笑:“儿子觉得四弟言之有理。”
康熙点头,他望着一望无际的田野,负手道:“治大国就如这耕地一样,庄稼是百姓,杂草是变数。可治理天下,不能只懂拔草,更要懂化草为肥!”
衆阿哥闻言,都躬身应道:“儿子受教。”
这堂在田埂上的课才刚刚开始。而这天下的春耕,不仅在田野里,更在每一个为政者的心里,让这万里江山年年都有好收成,才是耕种成功。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村头,康熙目光被一位须发皆白却又精神矍铄的老人吸引了。
这位白发老人竹椅子上,一旁围着许多小孩子,叽叽喳喳在各自说这话,白发老人笑吟吟的看着这些小孩子嬉闹。
“咿,好多人啊!”不知道哪个小孩惊呼出声。
康熙笑吟吟的上前:“老人家,我们路过此地,冒昧打扰了。”
白发老人双目明亮有神,看着这些人的衣着打扮就知道不是普通人,尤其身後还有着官服的官老爷,他连忙起身拱手,声音洪亮有力:“拜见贵人!”
“老人家快请坐!”康熙笑着摆手,“老人家子孙兴旺啊,敢问高寿?”
白发老人笑着,“老汉今年九十有八了!”
九十八?!高寿啊!
衆人看着这位腿脚利索丶耳不聋眼不盲,声音洪亮的老人,先前挺多一位是个七八十岁的高寿老人,却不想竟然是一位快百岁的人了!
如此高寿之人,时间罕见呐!衆人眼里的羡慕都快化为实质了,倘若不是万岁爷在此处,他们都要上前去问问老人的长寿秘诀了。
巧了,康熙如是想。他这些年兢兢业业养身,却被被刺客刺伤,引发旧疾病,甚至于寿数有碍。如果能知道这个百岁老人的长寿之秘,说不得他的寿数还有救。
“老人家竟是如此高寿,真是有福之人呐。”
老汉咧嘴一笑,仅剩的几颗牙齿摇摇欲坠,“比不得贵人们有福,我们庄户人家操心的事不多,心宽自然就长寿了!”
康熙看着一院子都孩子,眸光深邃:“老人家子孙兴旺,难道没有操心之事?”
“嗐,儿子自有子孙福,老汉有三儿两女,儿子们一成婚就都给分了家,由着他们自己当家做主,老话说,不聋不哑不做家翁,老汉我也管不了那麽多……”
不聋不哑不做家翁麽。
“老人家的几个儿子?”
“唉,”白发两人长叹一口气,“那两个短命鬼,老大六十多岁去了,老二七十岁去了,都是劝不听操心的命,现在只剩小儿子了,七十四岁的身子骨还不如老汉我!”
六七十岁算是短命鬼,那四五十岁去世的算什麽?早夭吗?
一衆阿哥和官员们眼里全是羡慕,这一家人是做了什麽好事,都是长寿的人啊,七十古来稀,竟然还有九十八岁的老汉,真真是有福气啊。
胤礽想到那本天书里知道的,皇阿玛不过六十九寿数,他才五十一,参加九龙多夺嫡的似乎寿数都不长,最长寿的是置身事外的十二。难道是他们算计太多了,影响寿数麽?
康熙想到这段时间时不时发作的头疾,太医说是中毒的後遗症,但也有太过劳累的原因……如果他像这位老人家一样,是否能长寿?
他想到这几个争斗不休的儿子,因着他擡举老大,近段时间老三丶老四丶老八等都有了更多的动作……
虽是他挑起来,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希望臣下的相和。可作为一个阿玛,他希望儿子手足情深,看着儿子争斗他心里不好受。
康熙垂眸不语,片刻後命人留下赏赐,继续巡视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