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宁拍了拍小郭的肩膀,温声道,“先让我带孩子去洗洗吧,爰爰在厨房里熬着粥,等会儿好吃。”
“好,好,妮儿,恁先跟着去洗澡,要乖,知道吗?”
有了小郭说的话,这孩子的终于乖顺下来了,谢宁带着孩子出房间后,里面小郭直接就嚎了起来,
“小扬哥,恁们说为啥嘞?俺别的也不懂,但俺知道俺老家河南出兵又出力,没有一个孬的,几年前为了拦小鬼子,炸了黄河的堤坝,那人死的死,逃的逃。
您瞧这,阵长时间,从春天旱到现在,那人是没一粒粮吃啊!人都吃人,他们还要粮,这个世道,到底让不让人活啊。。。。。。”
给孩子把衣服脱了,谢宁才现这还是个小姑娘,二妞摸着孩子的手臂,很是不忍,“这都瘦成啥样了?身上除了骨头,就剩下一层皮了!”
谢宁把小包裹放到炕上,准备帮二妞一起给孩子搓澡,却见着那散开的小包裹里露出了几块黑黑的东西,见小孩紧张的看着这边,谢宁便问,“这是什么东西?”
“是俺爹捣烂的榆树皮和木柴,恁可不可以不要抢,不然就给俺留一点点吃,别抢完了。。。。。。”
爹说了,一天吃一点,撑到陕北言安,见到二哥就能活。
二哥在这里,应该可以给她弄到更多的榆树皮吃,不过这里的地里有草,她还看到了可以吃的野菜,没有人去摘,等会儿她一定要叫二哥带她去摘,到时候一天吃一点,或许她可以多吃一点点?
“我不抢。”谢宁抿了抿唇,认认真真的小包袱绑紧,然后从柜子里拿出一小块红枣糕。
“给你吃这个,先吃一点点,不能多吃,还要慢慢吃,你饿的太久了,等会儿喝点小米粥,也是喝一点点,让胃缓一缓,等养好胃了,就可以吃肉了。”
“俺不吃肉,肉不好吃,俺吃野菜就好了,俺吃的很少的。”
红枣的香甜窜入鼻间,小姑娘咽了咽口水,吃一口红枣糕就看谢宁一眼,小心翼翼的。
等小姑娘吃完了,谢宁才给人把起了脉,这一把,才觉得不对劲,她初以为小姑娘脸部浮肿这些是因为饿的,没想到却是中毒了。
便问道,“你吃过除了榆树皮和柴火以外的什么东西吗?”
小姑娘脸色一白,“俺,俺吃了野草。。。。。。。”还有。。。。。。肉。
“野草?”谢宁微微皱眉,应该是吃了什么毒草,不过好在中毒不深,她扎两趟针就能解了。
这里没有适合小姑娘穿的衣服,谢宁便把自己的棉衣先给小姑娘穿,见这孩子手上脚上都是破裂的冻疮,端着小米粥过来的云爰爰便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把冻疮膏给拿来了。
她就容易长冻疮,所以常备着冻疮膏,是药厂生产的,效果很好。
云爰爰给小姑娘涂着冻疮膏,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
“春草,俺叫春草,跟草一样,好活。”
第155章旧时明月155
小郭抱着轻飘飘的春草,心中痛的不行。
“春草,恁跟哥说说家里啥情况,奶呢?大哥大嫂还有爹和娘呢?”
虽然在看到只有春草一个人的时候小郭就知道事情不好,但却还是想听一遍春草说。
春草有些困了,但还是道,“年春的时候旱,麦苗都枯死了,夏收成不好,收麦后面又不下雨,高粱也枯死了,爹和大哥天天叹气,但是家里还有红薯和玉米,还能熬下去。
可秋收前又来了飞蝗,地里的庄稼都被吃了,又不下雨,收不上粮食,还要交军粮,活不了了,二哥。”
旱灾烧死了他们的麦子,蝗虫吃光了他们的高粱,冰雹打死了他们的荞麦,到秋天,最后的希望又随着一棵棵的垂毙的秋苗枯焦。
小郭眼眶一红。
春草摸着软软的棉被,困意更深,“爹说,树挪死,人挪活,就带着俺们走了,说来陕北,能活,而且这里有二哥。
奶年纪大了,还没到半路,人就没了,其实奶身子硬朗的,但是她把红薯给了嫂子,因为嫂子怀了孩子,奶就偷偷吃野荞菜,肚子痛,第二天就没了。
大哥跟那些抢粮食的人打架,死了。
大嫂肚子大了,这孩子留不了,求了同路的大夫,用一条红薯换了药,出了好多血。。。。。。。孩子和大嫂都没了。
娘把自己卖了,给俺们换了一袋小米,爹。。。。。。爹带俺走到陕北了,太冷了,爹把袄子都给了我,第二天醒来,爹已经硬了。”
豆大的泪水从春草的眼里掉落,这是爹教她说的,其实不是这样的,但只有这样说,二哥才接受的了。
奶不是偷偷吃野荞菜死的,在离开前,奶就上吊了,奶说,她老了,走不动了,不能做拖累。
大哥也不是跟人打架死的,而是去找孩子的,没回来,为什么没回来呢?因为大哥在锅里了。。。。。。连带着孩子。
大嫂不是怀孕,是已经生下了孩子,大哥没了,孩子没了,大嫂拿着包孩子的布条,吊死在了树下。
爹也不是冷死的,而是割了太多肉了,死在了郊外,尸体是被野狗吃的,她抢不过,只听着爹的话,一直跑,一直跑,去陕北,去言安,找二哥。
她包袱里的东西,不止是榆树皮,还有她阿爹的肉。。。。。。她不爱吃肉,但阿爹说她要活着,她得活着。
她没有像其他小孩一样被大人把脚埋进土里去,不让跟,也没有被卖掉,被吃掉,她不仅是替自己活着的。
小郭又闷声哭了一通,摸着春草的脑袋道,“不怕了,二哥还在,这里很好,二哥能让俺们春草吃饱。”
春草轻轻的嗯了一声,她困了,如果睡觉的话应该可以梦见奶、爹娘还有大哥大嫂吧?
落雪纷纷扬扬,
谢宁摊开报纸,上面写着什么呢?
去年秋《新华日报》称“豫省本年灾情惨重之成因,即由于水灾、旱灾、蝗虫灾、风灾、雹灾同时波及,在蝗虫灾区则地无绿色,枯枝遍野……其旱灾区之麦田,高不盈尺”。
《大公报》的《豫灾实录》简直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