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1937年的历史 > 第1章 据点的阴影(第2页)

第1章 据点的阴影(第2页)

“都是中国人,客气啥!”老郑拍着他的肩膀,“鬼子这是要修炮楼,抓去的壮丁怕是活不成——去年修煤窑的,就没一个回来。”

马大山的脸沉了下去:“俺村被抓了十五个,刚才跑出来七个,剩下的怕是……”他眼圈红了,“狗日的鬼子,俺们就想种点地,咋就这么难!”

张大爷叹了口气,递给马大山一袋炒豆子:“难也得熬着。他们修炮楼,是想把这一片都圈起来,让咱们没粮吃,没地种。可他们忘了,这土地是咱们的根,只要根还在,就饿不死,打不垮。”

李明远蹲在石台上,看着溶洞外的山林。鬼子虽然被打退了,却肯定会再来,而且会更狠。据点里的鬼子有多少?炮楼修起来会有多少火力?这些都不知道,就像摸着黑跟人打架,心里没底。

“得去摸摸据点的底细。”李明远说,“知道他们有多少人,有啥武器,才能想好对策。”

马大山立刻站起来:“俺去!俺以前在镇上的药铺当过伙计,熟路,能混进去。”

“我跟你去。”英子突然开口,“我会说几句鬼子话,上次从松井的特务身上搜了本日语小册子,学了几句,能应付。”

李明远有点犹豫,据点太危险,稍有不慎就会送命。但马大山一个人去,确实没把握。“小心点,”他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王铁匠做的铁蒺藜,“万一被现,就往人多的地方撒,能拖延时间。”

(四)

第二天一早,英子换上身打补丁的粗布衣裳,头上包着块蓝布头巾,跟着马大山往镇上走。她扮成马大山的傻妹妹,低着头,时不时傻笑两声,倒真像那么回事。

镇上的气氛比以前紧张多了,街口设了岗哨,两个鬼子兵端着枪,盘查每一个进出的人。马大山低着头,用袖子擦着脸上的灰,含糊地说:“太君,俺带妹子去药铺抓药,她……她傻,有病。”

鬼子兵打量了英子两眼,见她眼神呆滞,嘴角还挂着口水,挥挥手让他们过去了。走进镇子,英子的心“怦怦”直跳,强装镇定地跟着马大山往据点的方向走。

据点就在镇东头的关帝庙,以前的红墙被刷成了灰色,门口架着两挺机枪,四个鬼子兵来回巡逻,枪上的刺刀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庙墙外面,十几个壮丁正在挖坑,看样子是要修炮楼的地基,旁边站着两个拿着皮鞭的鬼子兵,时不时往壮丁身上抽。

“看见了吗?”马大山低声说,用肩膀碰了碰英子,“机枪是歪把子,射程不远,但火力密。巡逻的鬼子穿的是胶底鞋,走路轻,夜里放哨得格外小心。”

英子点点头,眼睛快扫过据点的门窗。东厢房的窗户上挂着军用水壶,最少有二十个,说明里面住了不少人。西厢房的烟囱冒着烟,飘出股米饭味——鬼子的给养不错,比村里强多了。

“那边有个粮仓。”马大山指着庙后的草房,门口有两个鬼子守着,“看粮仓的规模,能装上千斤粮食,应该是从周围村子抢的。”

正看着,一个戴眼镜的鬼子军官从庙里走出来,手里拿着图纸,对着炮楼的地基指指点点。英子的心猛地一跳——是松井!他没死?上次明明把他交给游击队了,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松井似乎也注意到了她,皱着眉走过来,用生硬的中文问:“你的,什么的干活?”

英子赶紧低下头,傻笑两声,用刚学的日语说:“俺……俺傻,看病的。”

松井盯着她看了半天,眼里闪过一丝怀疑,突然抬手就要掀她的头巾。马大山心里一紧,刚要动手,却见英子猛地往地上一坐,拍着大腿哭起来,嘴里胡乱喊着:“娘……饿……要吃的……”

周围的人都看了过来,松井觉得丢了面子,骂了句“八嘎”,转身走了。马大山赶紧拉起英子,假装哄她,快步往镇外走,走出老远,两人的后背都湿透了。

回到村里,英子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李明远:“松井没死,还在据点里,看样子是负责人。据点里最少有三十个鬼子,两挺机枪,两门小炮,正在修炮楼,大概需要半个月才能修好。”

“半个月……”李明远捏着拳头,“得在炮楼修好前,端了这个据点,不然等炮楼起来,再想打就难了。”

张大爷拄着拐杖,在石台上敲了敲:“召集人,商量个法子。这据点,必须端,不然咱们的地种不安稳,觉也睡不踏实。”

溶洞里的油灯亮了起来,映着一张张坚毅的脸。马大山在地上画着据点的地形图,英子补充着细节,李明远和老郑低声讨论着进攻的路线,张大爷则蹲在一旁,捻着胡须沉思。

洞外的秋麦还在安静地生长,叶片上的虫洞被烟梗水治好了,绿油油的,充满了生机。但每个人都知道,平静只是暂时的,据点的阴影就像块乌云,随时会压过来。

必须把这块乌云驱散。用土枪,用土地雷,用所有能用上的土办法,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保住这片土地,保住地里的麦种,保住那些在血与火中倔强生长的希望。

夜渐渐深了,溶洞里的讨论声还在继续,像一曲无声的战歌,在黑暗中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破晓的时刻。

喜欢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dududu年的日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