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跟着冲,却被个鬼子绊倒,摔在泥地里。鬼子举着刺刀就扎过来,他情急之下,抓起身边的土豆种砸过去——土豆块砸在鬼子脸上,虽然没杀伤力,却给了他喘息的机会。他趁机滚到一边,捡起地上的步枪,扣动扳机,子弹从鬼子的肋下穿过去。
“好小子!”老郑在旁边喊了一声,手里的柴刀劈倒一个鬼子,刀上的豁口又大了些。
战斗没持续多久。三十多个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加上怕伤着被绑的赵大叔,不敢用重火力,很快就被收拾得差不多了。那个歪戴军帽的小队长想跑,被李明远一枪打中腿,摔在泥地里,嘴里还在嗷嗷叫。
赵大叔被解开时,第一句话就是:“谢谢解放军!谢谢你们!”他不顾身上的伤,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几块硬得像石头的玉米面饼,“快吃点,补充体力。”
李明远接过饼子,掰了一块递给小周,自己也咬了一口。饼子硌得牙生疼,却带着股让人踏实的味道。
(四)
清理战场时,老乡们都出来了。王大爷带着人,用门板抬伤员;英子和几个妇女烧了热水,给战士们擦脸;连刚才躲在大人身后的孩子们,也敢跑过来,给战士们递上自己攒的野果。
“连长,这马车里有不少粮食!”小周从鬼子的马车上跳下来,手里捧着个麻袋,“还有盐和布!”
李明远走过去一看,马车里果然堆着不少麻袋,上面印着“军用”字样——显然是鬼子从别的村子抢来的。他对王大爷说:“这些粮食,先分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剩下的拉回山洞当储备。”
“这……这合适吗?”王大爷搓着手,眼里满是感激,又有些不好意思。
“有啥不合适的,”李明远拍着他的肩膀,“这些本就是老百姓的东西,现在物归原主。”他又对战士们说,“把那几个活着的鬼子绑结实了,押回山洞,让他们也尝尝种地的滋味。”
押着鬼子往山洞走时,路过那片刚种好的土豆地。李明远让战士们把鬼子推到地里:“给我好好翻土,翻得深点,秋天要是长不出土豆,有你们好受的!”
鬼子们吓得直哆嗦,不敢不听话,只能光着脚在泥地里刨。小周拿着根竹鞭,站在旁边监督,嘴里念叨着:“使劲!再使劲!这可是英子姐亲手种的土豆!”
夕阳西下时,山坳里飘起了炊烟。王家村的老乡们杀了只鸡,炖了锅鸡汤,非要请李明远和战士们去吃。鸡汤里飘着葱花,香气能飘出半里地。
“李连长,俺们商量好了,”王大爷端着碗鸡汤,眼里闪着光,“村里的壮丁都愿意跟着你们干,保卫家园!还有这山,这地,你们想种多少种多少,俺们帮着种!”
李明远喝着鸡汤,心里热乎乎的。他知道,他们种下的不只是土豆和麦种,还有民心。这些曾经被鬼子吓得胆战心惊的老乡,现在愿意站出来,和他们一起守着这片土地——这才是最坚实的根据地。
他看向窗外,那片刚种好的土豆地在暮色里泛着黑油油的光。地里的碎弹片和麦种一起,在土里悄悄孕育着希望。他想起自己穿越前看过的一句话:“战争的胜利,最终是民心的胜利。”
现在,他信了。
(五)
接下来的日子,山坳里热闹起来。王家村的老乡们带着农具,来帮着秋收连种地。男人们翻土、挑水,女人们除草、施肥,孩子们则在田埂上跑来跑去,给大人送水送干粮。
李明远教大家做了个简易的播种器——用竹筒打通,下面钻个小孔,装着麦种边走边摇,比用手撒均匀多了。老乡们啧啧称奇,说这比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好用十倍。
“等秋天收了粮食,”李明远站在田埂上,望着忙碌的人群,“咱就修个打谷场,再做个石碾子,不用再靠手搓麦粒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郑蹲在地里,手里的锄头挥得飞快:“连长,您说的那拖拉机,真能一天耕百亩地?”
“不光能耕地,还能拉货、拉人,”李明远笑着说,“等胜利了,我就给咱村弄一台,让你们尝尝不用挥锄头的滋味。”
大家都笑了,笑声在山坳里回荡,惊起了树上的麻雀。
这天傍晚,李明远坐在山洞前的石头上,看着夕阳给土地镀上金边。英子端来一碗新煮的土豆,刚从地里挖的嫩土豆,连皮煮的,面面的,带着股土腥味。
“你看,”英子指着地里,“刚种下的麦种芽了。”
李明远望去,果然有层淡淡的绿,像给土地铺了层绿绒毯。他拿起个土豆,咬了一口,甜丝丝的。
“等麦子熟了,”他说,“咱就用新麦磨面,蒸大白馒头,让老乡们和孩子们都吃饱。”
英子点点头,眼里的光比夕阳还亮。
远处的黑风口静悄悄的,鬼子没再敢来。但李明远知道,他们只是在等待机会。可他不再担心了——因为他的身后,站着越来越多的人。这些人手里的锄头,和战士们手里的枪一样,都是守护这片土地的武器。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打火机,金属外壳被体温焐得暖暖的。他想,这大概就是穿越的意义——不是来当英雄,而是来种下希望,让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重新长出庄稼,长出笑声,长出未来。
晚风拂过田埂,带来了麦种芽的清香。李明远抬起头,看见星星已经出来了,一颗一颗,像撒在黑布上的碎金子。他知道,只要这土地还在,民心还在,胜利就不会太远。
喜欢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dududu年的日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