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比往年来得更峻峭,西北风卷过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刮得人脸生疼。
街面上的行人裹紧了棉袄,缩着脖子,行色匆匆,脸上大多带着麻木和焦虑,攥着手里那点有限的票证,盘算着如何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季。
不过,吕辰家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一股由邻里互助,务实劳作凝聚而成的暖流,艰难的抵御着外界的严寒。
后院的暖棚,成了宝产胡同甲子号几户人家共同的希望。自从互助章程定了以后,各家便迅行动起来,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和凝聚力。
吴奶奶、张奶奶、赵奶奶三位老人非常重视日常的打理。她们裹紧棉袄,提着马扎,在暖棚里劳作。她们经验足、心思细,成了暖棚最尽心尽力的守护神。她们时而低声交流,时而默契配合,浇水、松土、观察长势,动作或许不快,却极稳极仔细。棚内温暖湿润的空气里,混合着泥土和蔬菜的清新气息,也弥漫着她们沉静而专注的力量。
重体力活则由王营长、李连长等壮劳力包了。清理地龙、挑水、劈柴、做煤球等,王营长带着李连长,抡起铁锹,干得热火朝天;棚顶的草帘被大风刮歪了,李连长二话不说,搭梯子上房,重新捆绑加固,确保夜间保温;吴启明果然有门路,陆续拉来了几麻袋散着浓烈气味的豆饼渣和干鸡粪,还有生石灰和硫磺粉。
“这可是好东西,肥力足!”王营长抓起一把豆饼渣,凑近闻了闻,虽然气味冲鼻,脸上却满是笑意,“比咱们自家沤的肥劲头大!”
“启明费心了!”李连长也笑着,和众人一起将这些宝贵的肥料均匀撒入地里,又将石灰和硫磺小心撒在畦边和角落,预防病虫害。
燃料是暖棚的命脉,张科长说到做到,没过几天,就拉来了第一批计划外的煤炭和硬柴,整齐地码放在暖棚旁搭起的简易雨棚下。
吕辰则挥着“技术顾问”的作用,他将去年记录的温度、湿度、光照管理要点写在木牌上挂在棚里,方便老人们对照。周末,他也会带着小雨水等小朋友们一起进棚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轻活。
雨水提着小小喷壶,学着吴奶奶的样子给菜苗浇水,小脸认真极了。
困难并非没有,章程实行后没多久,就迎来了一次强寒流袭击,呼啸的北风卷着雪粒子,打得暖棚的玻璃噼啪作响,夜间气温骤降。
那晚,吕辰睡得并不沉。到了后半夜,他隐约听到院里有动静。披衣起来,透过窗户,看到暖棚方向晃动着微弱的手电光。他悄悄走过去,只见吴奶奶和张奶奶正打着哆嗦,在检查地龙的进风口,王营长裹着军大衣,正往炉膛里添煤块。
“吴奶奶,张婶,王叔,怎么是你们?不是说好了轮流值夜,年轻人来吗?”吕辰赶紧上前。
吴奶奶摆摆手,声音却沉稳:“没事,人老了觉轻,听着风大就睡不着了,起来看看放心。小王是听见动静才出来的。这鬼天气,地龙一刻不能熄,草帘也得压严实了,不然一晚上功夫,菜苗非得冻坏不可。”
张奶奶也点头:“是啊,年轻人明天还得上班上学,不能老熬着。我们老家伙反正没事,搭把手应该的。”
王营长添完煤,搓着手笑道:“放心吧小辰,有我们呢!保证让咱这棚里暖暖和和的!”
吕辰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就是互助的力量,无需多言,责任和关心自然融入了行动中。他也加入进去,一起检查了棚顶和四边的保温情况,确认无误后才回去休息。
这样的夜晚,在寒冷的冬季里并非个例,但甲字号院的暖棚,在大家的共同守护下,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
辛勤的付出终于迎来了回报。腊月中旬,暖棚里的第一茬菠菜和小油菜可以采摘了!
按照章程,吕辰拿出小秤,赵奶奶拿着记录本,大家按户分配。每家都分到了足足三四斤水灵灵的绿色蔬菜!
“哎呀!这大冬天的,真能见着这么绿的菜!”王营长媳妇捧着还带着泥土芬芳的菠菜,激动得眼圈都有些红。
赵家二婶也连连感叹:“可不是嘛!外面菜站排半天队,能买着点蔫吧土豆萝卜就不错了!咱这自己种的,又新鲜又好!”
吴家二婶拿着分到的菜,喜滋滋地说:“晚上就给孩子们做个菠菜豆腐汤,再炒个小油菜,准保香掉眉毛!”
小雨水看着各家欢喜的样子,抱着吕辰的腿仰头说:“表哥,咱们的菜菜真厉害!”
吕辰笑着摸摸她的头,这不仅仅是几斤蔬菜,也是寒冬里的巨大希望。
暖棚的成功运作,让邻居们的压力稍稍减轻了一些,至少冬季蔬菜的基本需求有了着落,不过真正的艰难还在后头。
农场空间里,依旧是一派四季如春的丰饶景象。新一季的粮食已经出苗,三亩菜地更是色彩缤纷,瓜果累累。鸡鸭成群、牲口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