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想起张子枫,也只是感叹,我走到这个位置上,似乎理解了她一些,但仅仅是理解,不接受不原谅。
工作室成立大半年後,我们策划的第一个小型声音展览,在一个合作的艺术空间低调开幕。展览没有做什麽宣传,全靠内容的口碑慢慢发酵。
意想不到的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化评论人偶然来看过後,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篇长文,高度评价了这个展览的创意和情感温度。
这篇评论增加了不少热度,媒体开始关注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工作室和它的创始人,也就是我。
采访邀约渐渐多了起来。
尤其是在得知我和张子枫之前的那些绯闻之後,来的更汹涌了些。
我接受了其中几家风格比较严肃的媒体的采访。采访时,我平静地讲述我做这个项目的初衷,以及创业的艰辛。
我刻意避开了所有可能引发联想的私人话题,全程聚焦于专业。
现在的我,已经不需要“蹭”她的热度了。自然不会贪恋一分。
报道出来後,反响不错。很多人开始记住“林晚秋”这个名字,不是因为张子枫。
而是因为她是“那个做声音记忆的独立策划人”。我的社会身份,悄然发生了改变。
又过了两年的时间,我成功在北京买了房,我自己都想不到,我竟然有这麽一天。
搬家的前一天天,我再次翻到了那个杯垫,果断扔进了垃圾袋并放在了玄关处,想着第二天搬家的时候,顺手带下去扔了。
可到了半夜,玄关的灯被我打开,那个杯垫又被我捡了回来。
偶尔,在极其疲惫的深夜,某个天气里,那个名字还是会不经意地跳进脑海。
但不再有撕心裂肺的痛楚,只剩下一种类似怀念的惆怅。
我知道,我已经真正走了出来。
不久後的一天,我代表工作室去参加一个行业内的文化交流晚宴。这种场合我以前很少参加,但现在,为了工作室的发展,必要的社交无法避免。
晚宴设在一家酒店的宴会厅,我和几个合作夥伴寒暄着,举止从容,言谈得体。
能感觉到一些或好奇或欣赏的目光落在我身上,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局促不安。
就在我和一位美术馆副馆长聊得投入时,眼角的馀光不经意间扫过入口处,呼吸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张子枫来了。
她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白色西装套裙,妆容精致,气质清冷,在一群人的簇拥下走进来,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她看起来比记忆中更瘦了些,但气场更强大了,那种明星特有的距离感,比以前更明显。
我们的视线,在空中短暂地交汇了一瞬。
她显然也看见了我。眼神里的复杂情绪一瞬间波涛汹涌。但仅仅是一瞬,快得几乎让人以为是错觉。
随即,她迅速恢复了那种应对公衆场合的微笑,自然地移开目光,和迎上来的主办方负责人握手寒暄。
我平静地收回视线,继续和副馆长交谈,脸上看不出任何异样。心跳却还是不可救药的乱了节奏。
晚宴继续进行。我穿梭在人群中,礼貌地应酬,专注地谈项目,再也没有朝她所在的方向多看一眼。
我知道,我们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而且,是我主动选择走进了这个不再有她阴影的世界。
晚宴中途,我去洗手间补妆。站在明亮的镜子前,我仔细地涂好口红,整理了一下头发。镜子里的人,眼神明亮,神态从容,带着一种经历过风雨後的沉稳和自信。
走出洗手间,在走廊里,我差点和一个人迎面撞上。
是张子枫。她独自一人。
走廊很窄,避无可避。
我们再次面对面站着。距离很近,我能闻到她身上那股淡淡的木质香气。
味道是有记忆的,此刻我无比确信这句话。
因为一瞬间我的脑海里涌入了许多我们的曾经。
气氛有一瞬间的凝滞。
她看着我,嘴唇微动,似乎想说什麽。眼神里没有了刚才在宴会厅里的距离感。
我平静地迎上她的目光,没有闪躲,只是微微颔首,礼貌疏远地打了个招呼:“张老师。”
然後,不等她回应,我便侧身从她身边走过,脚步没有一丝停留。高跟鞋敲击大理石地面的声音,在空旷的走廊里清晰坚定。
我没有回头。
走到宴会厅门口,我深吸一口气,脸上重新挂上职业化的微笑,推门走了进去。里面的喧嚣瞬间将我包裹,而我,是这其中从容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