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国国家数学协会的公告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扩散至全球数学界的每一个角落。
而风暴的中心云旌的那篇《素数间的有界间隔》,正经历着数学史上最严格、最密集的审视。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灯火彻夜不熄。
世界顶尖的数论专家们,包括多位菲尔兹奖得主,放下了手头的研究,自地聚集在一起,如同精密仪器般,对云旌论文的每一个定义、每一个引理、每一个推导步骤进行着最严苛的验证。
讨论常常激烈到白热化,空气中弥漫着智慧碰撞的火花和咖啡因的味道。
起初,还有零星的不确定和需要深入探讨的细节。
但随着验证的深入,那些看似新颖甚至“离经叛道”的构造,如引入特定拓扑结构作为“筛子”的桥梁,其精妙性和强大的威力逐渐被所有人深刻理解和叹服。
一周后,一封由多位重量级数学家联名的初步验证声明,通过国际数学联盟(iu)和《数学年刊》编辑部同步布:
“经过独立、严谨的初步审查,我们认为云旌先生在其论文《素数间的有界间隔》中提出的证明框架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深刻性。
其核心论证逻辑清晰,关键步骤经得起推敲,我们倾向于认为该工作成功解决了孪生素数猜想的核心问题。
最终确认有待更详尽的细节核查,但前景极其光明。”
紧接着,《数学年刊》也布了紧急声明,确认该论文已通过快通道评审,多位匿名审稿人给予了“突破性”、“里程碑式”的高度评价,论文将破格在下一期特刊作为封面文章重磅刊出。
尘埃落定!
国际数学界的最高权威们,用最严谨的方式和最郑重的声明,共同为这项来自花国岁少年的划时代成就盖上了认可的印章。
几乎在国际声明布的同时,由花国国家数学协会主办、京华大学承办的“孪生素数猜想证明成果研讨会暨云旌学术报告会”在京华大学最大的礼堂隆重举行。
能容纳近千人的礼堂座无虚席,过道甚至后排都站满了人。除了国内数学界的泰山北斗、中坚力量和莘莘学子,更有众多闻讯赶来的国际知名学者和媒体记者。
常远教授作为主持人,脸上是掩饰不住的骄傲与激动。
他简短致辞后,将舞台交给了今天绝对的主角——云旌。
聚光灯下,穿着合体西装、身形略显单薄却气质沉静的少年走上讲台。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他身上,有惊叹、有好奇、有审视、更多的是期待。
云旌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熟悉的面孔——常远老师、陆宴清坐在前排对他微笑、姜屿霍明薇在拼命挥手、还有云家父母兄长骄傲的眼神,心绪很快平静下来。他打开精心准备的ppt,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他的报告清晰、流畅、深入浅出。
从孪生素数猜想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到自己研究灵感的来源,再到证明的核心思想——如何巧妙地绕过传统筛法的局限,构建那个关键的“拓扑筛”桥梁,将看似离散的素数分布问题转化为具有连续性质的拓扑空间问题,并最终利用组合方法和解析工具锁定了那个“有界间隔”。
每一个关键步骤,他都用最直观的图示和最精炼的语言阐述,将复杂深奥的理论讲得如同在描绘一幅壮丽的数学画卷。
报告结束,全场爆出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所有人都被这位年轻天才清晰的思维、扎实的功底和对数学本质的深刻洞察力所折服。
提问环节一开始,气氛就变得异常热烈。
来自国内外的顶尖学者们抛出了一个又一个或基础或刁钻的问题:
“云先生,您对‘有界间隔’常数c的具体构造中,关于那个组合不变量的选取依据是什么?是否具有最优性?”
“在您构建的拓扑空间映射中,如何严格保证其同胚性质在无穷维情形下依然成立?这一步似乎非常关键。”
“您的‘拓扑筛’方法是否有可能推广到研究其他类型的素数间隔问题?比如三生素数(p,p+,p+)?”
“您提到灵感部分来源于梦境,这非常神奇。那么,在完成这项伟大工作后,您下一步的研究兴趣会转向哪里?黎曼猜想吗?”
面对这些或温和或犀利的提问,台上的云旌始终保持着从容不迫的姿态。
他的眼神专注而沉静,没有看任何笔记,只是略微思索,便拿起话筒,用流利的中文或根据需要切换成清晰的英文开始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