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破帷毛亮 > 第89章 铃声先至(第1页)

第89章 铃声先至(第1页)

晨光熹微,破庙内的尘埃在斜射入窗的淡金色光线中浮沉,如细碎金粉在空气中缓缓旋舞。

空气里浮动着陈年木料与香灰混合的微涩气息,指尖轻触庙柱,能感受到木纹间沁出的潮湿凉意。

守拙双手捧着那枚新铸的铜铃,递到林昭然面前。

它泛着温润的内敛光泽,铃身阴刻的“教在民间”四字,笔画苍劲,仿佛不是刻上去的,而是从铜胎里生长出来的一般。

林昭然伸手接过,指尖先抚过铃缘,冰凉的金属触感如溪水滑过皮肤,随即翻转铃体——内壁密布灰墨小字,正是《学在民间》全文,字字清晰,小如米粒,却如无数双凝望的眼,在晨光中无声低语。

她闭了闭眼,似在默诵,片刻后睁开,目光沉静。

“明漪。”她轻声唤道,声音如风拂竹,却不容置疑。

柳明漪上前一步,垂应是。

“连夜为它赶制一个铃囊。去城中寻百名初识字的女童,请她们各写一个‘学’字。将这百字手书,用苏绣之法,拼成一朵莲花纹样,绣于囊上。”她顿了顿,指腹轻轻摩挲铃身,仿佛在回应那些稚嫩笔画中跃动的愿力,“声由心生,铃由众护。这第一声,须得有她们的愿力在里面。”

林昭然这才将铜铃交到韩霁手中。韩霁抱拳:“请主上示下。”

“不登钟楼,不临高台,甚至不必走上长街。”林昭然语平缓而清晰,“你只需立于国子监的外墙之下,静候卯时三刻。届时,鸣铃三响,而后,开讲。”

“只在墙下?”韩霁微微一怔。

“声不在高,在乎入耳。”她目光如炬,“国子监的墙,隔得住人,隔不住心。你此去,不是呐喊,而是叩门。叩的是天下读书人的心门,也是……当朝辅的心门。”

就在这一刻,远在京城另一端的焚字炉房里,炉火将熄,纸灰如蝶,打着旋儿飘落青砖地面。

空气中弥漫着焦纸与陈墨的苦涩气味,鼻腔微酸,指尖触到炉壁,尚存一丝余温。

程知微借着整理旧档的名义,独自一人伫立于此。

他面前的青砖,是明日一早便要送去修缮国子监东墙的最后一批材料。

他动作极快,将一本薄薄的《飞言录》最终册与一卷绘着繁复波纹的“铃声图谱”——那图谱是他根据林昭然所授音律逆向推演的声波轨迹,能复现铃音共鸣——用油纸细细包裹,精准嵌入一块青砖预留的空腔内,再以特制胶泥封好,不留一丝痕迹。

做完这一切,他修长的手指在那块冰冷的青砖上轻轻抚过,仿佛在与一个未知的后人对话。

“铃未响,声已埋。”他低声自语,声音被炉房的死寂吞没,“若后人掘墙得此,便知今日之静,是万马奔腾前的刹那。”

翌日,天色尚未全亮,浓重的晨雾如乳白色纱帐笼罩京城,湿气沁入衣领,寒意贴肤而生。

一顶八抬大辇在禁军的护卫下,平稳地向国子监方向行进。

车辇之内,当朝辅沈砚之正闭目养神,指尖轻扣膝上书卷,节奏沉稳。

忽然,一阵清越的铃音破开浓雾,悠悠传来——

叮……叮……叮……

三响之后,便是一片沉寂,仿佛那铃声只是雾中偶起的幻听,却在耳膜深处留下微颤的余韵。

驾辇的内侍孙奉立刻低声回报道:“辅大人,是国子监方向。探子回报,一名青衣监生立于监外墙下,手中持一铜铃,方才鸣了三声。那人……是韩霁,补遗讲的人。”

沈砚之缓缓睁开双眼,那双深邃的眸子里看不出任何情绪。

他只说了一个字:“停。”

车辇应声而止。

他伸手,亲自掀开了车帘的一角。

只见晨光初露,薄雾渐散,国子监巍峨的朱墙之下,一个青衣身影果然独立于阴影之中。

他手中提着的铜铃,穗子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似有余音缭绕,阳光掠过铃身,泛起一抹温润的铜光。

那场景,孤寂,却又无比坚定。

沈砚之的目光在那铜铃上停留了片刻,思绪不由得飘回了数十年前。

他初入私塾,开蒙的老师手执木铎,于学堂之上振声而鸣,以警醒众学子。

那也是铃,为启蒙而响。

今日这铃声,与记忆中的木铎之音,竟有了一丝若有若无的重合。

“传话下去,”他放下车帘,声音平淡如水,“本官今日来国子监,不为查禁,为闻道。”

破庙之中,林昭然遥望着京城的方向,旭日正从天际线的尽头挣脱出来,将金色的光辉洒向人间。

她虽看不见国子监前的景象,却仿佛能听见那三声穿越了时空的回响——清越、沉静,如溪流击石,又似古琴初拨。

她从袖中取出一卷画轴,缓缓展开,正是那《女史箴图》的残卷。

她的指腹轻轻抚过其中“班昭授经”的一节,画中女史神态庄严,弟子们屏息聆听,绢面微糙的触感传来,仿佛指尖也触到了千年前的静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