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破帷音乐 > 第57章 石头开口那天(第1页)

第57章 石头开口那天(第1页)

闻州县的消息传回林昭然耳中时,她正临窗看着庭院里那棵老槐树。

暮春的风裹着槐花碎瓣拂过窗棂,细碎的白在阳光下如雪般飘舞,落在她素色的袖口上,又被一阵微颤的气流卷走。

守拙的声音带着压不住的兴奋,说已有村中耆老抱着一本手抄的《讲台录》,敲响了县衙的登闻鼓,只求一件事——请县尊将此录入《乡志》。

那一刻,窗外的风仿佛静止了,林昭然能清晰地听见自己胸腔里沉稳而有力的心跳声,一下一下,像远山传来的更鼓,敲在寂静的午后。

她指尖无意识地抚过窗框,木纹粗粝,带着经年日晒的温热,像一段被时间焙干的记忆。

时机到了。

她转过身,目光清亮如洗,对肃立一旁的韩霁说:“官府若不肯从上至下地认,我们便让它从下至上地认。”

她的语调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像春冰裂开第一道纹路,虽轻,却注定蔓延千里。

这盘棋,从她决定将学问刻上石碑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搅动整个棋局。

她看向守拙:“去‘遗学阁’,把前朝那本《志例》的残本找出来。我们不修史,我们只为修史立个规矩。”

守拙领命而去,不过两日,一份名为《民志十二条》的文书便放在了林昭然的案头。

羊皮纸泛黄,边角微卷,墨迹浓淡不一,却字字如钉,嵌入纸背。

它引经据典,从那本前朝《志例》残本中寻得了根基,拟出了十二条看似温和却暗藏锋芒的规矩,其中最核心的一条便是:“凡民间共议而成之规,有益于乡里教化、平息争讼者,皆可录于乡志,以传后人。”

“送出去。”林昭然将文书递给韩霁,“连同我们拓好的《讲台录》碑文一起,通过‘书驿’的网络,送到三县之地。告诉他们,规矩,我们已经立好了。”

韩霁亲自上路,星夜兼程。

马蹄踏过青石板,溅起夜露,蹄声在空旷的驿道上回荡,像一封封未封口的密信,奔向沉睡的城池。

他所建立的“书驿”网络,第一次传递的不是经史子集,而是一份足以动摇旧规的“民志”。

县的县令是个年过五旬的老夫子,接到《民志十二条》时,气得吹胡子瞪眼,将其斥为“野学妄言”,当场就要付之一炬。

火折子“啪”地一声亮起,橘红的火苗舔上纸角,焦边蜷曲,出细微的“噼啪”声。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点火,衙门外已是人声鼎沸。

数百名百姓自围在衙门口,他们没有喧哗,没有冲击,只是齐声请愿。

风从街口灌入,卷起尘土与衣角,却压不住那整齐划一的声浪。

为的一位老木匠高举着双手,掌心满是老茧,裂口如沟壑,声音洪亮:“请县尊老爷明鉴!自‘匠经碑’立起,城中三月,大小营造纠纷一十七起,无一桩闹上公堂。碑文验了三案,皆平了讼,息了争!此等有益于民之物,为何不能入志?”

“县尊,我家的账就是照着‘女子算账碑’算的,再没人敢说妇道人家不会算术,昧下我的嫁妆钱!”一个年轻的妇人也鼓起勇气喊道,她袖口沾着浆糊的痕迹,声音却如裂帛般清晰。

民意如潮,县令在堂上枯坐了整整一个时辰。

烛火映着他额角的汗珠,一滴一滴滑落,在案上洇成深色的斑。

他知道,烧掉一张纸容易,堵住悠悠众口难。

最终,他颓然一叹,提笔批复。

但他留了个心眼,不敢录入《乡志》,只命史笔记下,将“匠经碑”相关条文录入更为偏门的《工志》,并批注:“此碑文虽非朝廷正典,然于民生实有裨益,暂录之以观后效。”

一县松动,堤坝便开了口子。

消息以惊人的度传开,其余七县几乎在半月之内,纷纷效仿。

有的录入《工志》,有的录入《农志》,名目各异,但《讲台录》的内容,确确实实地,成了白纸黑字的官修志书的一部分。

京城,礼部衙署。

程知微正在值夜,一封来自闻州的八百里加急文书被送到案头。

他展开一看,心头一震。

上面赫然写着:“闻、桐、安等五县,有刁民私刻野学碑文,更有甚者,地方官竟擅自录入方志,此举恐乱国家典制,请部堂示下!”

烛火摇曳,映着程知微沉肃的脸。

他指尖轻轻摩挲着文书边缘,纸面粗糙,像一道未愈的伤疤。

他沉默了片刻,没有按规矩立刻将此急报上呈,而是将其压在了一叠寻常公文之下。

随后,他从怀中取出一份早已私下拓印的《民志十二条》,小心翼翼地将其藏入书架上一本《飞言录》的夹层之中。

回到家中时,夜已深。

他推开幼子的房门,见七岁的孩儿竟还未睡,正趴在桌案上,用一根炭条,在一张粗纸上费力地摹写着什么。

炭条划过纸面,出“沙沙”的轻响,像春蚕啃食桑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程知微走近一看,那稚嫩的笔迹下,是四个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庄重的大字——工可为师。

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动了。

他伸出手,抚摸着儿子的头,指尖掠过孩子温热的丝,声音低沉而温柔:“好好写。你现在写的,是咱们将来的新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