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破帷和巾帼混音 > 第63章 纸不承道心自载之(第1页)

第63章 纸不承道心自载之(第1页)

寒意顺着脊骨攀上林昭然的后颈。

礼正会的新令如同一张无形的巨网,要将天下人的喉咙与邻里的命运捆绑在一起,连坐之法,诛心至此。

破庙里,香火早已断绝,唯有穿堂风呜咽,像无数冤魂的低泣。

守拙立在一旁,枯瘦的手指紧紧攥着袖口,忧心忡忡地望着她。

林昭然闭着眼,任凭那风吹拂着她苍白的面颊。

许久,她眼帘轻颤,睁开双眸,那片深潭般的眼底已无波澜,只剩下一种近乎冷酷的澄明。

她转向守拙,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如铁:“他们要灭声,我们便让声生在呼吸里。”

她唤来韩霁,目光沉静地看着这位已然褪去青涩、眼神坚毅的青年:“传令下去,自今日起,‘三问’不诵于口,而问于心。”

韩霁一怔,随即领悟,重重点头。

一道无声的指令,如水银泻地,迅渗透进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林昭然称之为“默问法”。

每日晨曦初露,皇城东华门外,便有百姓自而来。

他们不再高声诵读,只是默默地面向那座巍峨的宫城,在心中一遍遍地自问:“谁可定规?谁可受教?理归何处?”

不必有答案。

那反复的叩问本身,就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荡开的涟漪是怀疑,是思索,是无法被禁令抹去的种子。

南城的织坊里,柳明漪抱着一个扎羊角辫的女童,教她唱一新的“呼吸谣”。

她将女童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胸口,柔声哼唱:“一息一问,一呼一答;不声,心自大。”气息的起伏成了新的韵律,那韵律里藏着“规矩”“受教”与“归处”的影子。

女童们觉得好玩,很快便传开了,她们跳着皮筋,追逐嬉戏,胸膛的起伏间,都带着一种旁人无法察觉的节奏。

西山的窑场,秦九赤着上身,汗水在古铜色的肌肤上流淌。

他让手下的窑工们在拉动风箱时,心中默念“理归何处”。

那风箱一推一拉,呼啸作响,仿佛在替他们质问苍天。

他们称之为“风箱问天”。

奉命巡查的程知微来到窑场,他看见一个白苍苍的老匠人,闭着眼,嘴唇微动,神情肃穆地拉着风箱。

程知微悄然走近,侧耳倾听,却听不到任何言语,只有老匠人沉重而极富节律的呼吸声,竟与那风箱的节奏融为一体。

他心头巨震,站了良久,最终什么也没说,转身悄然退去,在递交的文书上只写了“南窑如常”四字。

回到破庙,守拙翻出了一卷《遗学阁》的残本,他用干枯的手指点着其中一页,神情激动:“昭然,你看!‘心传录’!”

林昭然凑过去,只见上面写着:“前朝酷吏禁言,学者乃创‘心传’之法,以‘目传’‘息传’‘步传’授义。同道相见,一瞥即懂其意;师生同行,一步即悟其理。”

她抚摸着那泛黄的纸页,感受着字里行间透出的、跨越百年的坚韧,长长地叹息一声:“道不在纸,在人心行走。”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新的光芒,对角落里正在擦拭弓箭的阿鹞道:“阿鹞,去放鸢吧,无字的鸢。”

翌日,数十只通体雪白的风筝,没有任何图案和文字,如一群沉默的飞鸟,升上京城的天空。

它们在风中摇曳,姿态自由而倔强。

百姓们仰头看见,先是疑惑,随即了然。

那高悬于天际的白纸,不正是“登堂”二字的无声宣告吗?

“登堂入室,以民为师”,那份期盼,已无需言说。

有人开始争相拾取那些偶然坠落的无字鸢,视若珍宝地收藏起来,悄悄对邻人说:“心已懂,何须字?”

紫宸殿内,沈砚之面无表情地听着孙奉的呈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