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破帷和巾帼歌曲有什么不同吗 > 第34章 帘动灯影(第2页)

第34章 帘动灯影(第2页)

“先生,你早就能讲,只是这世道,从来没允许你开口。”她望着他身后那面用破布糊住的墙,墙缝间钻出一株细弱的野草,在风中轻轻摇曳,轻声说,“今日你讲的,不是我教给你的道理,而是这天下百姓,等了百年的那个答案。”

而此刻,那个答案,正从韩霁的口中缓缓流出。

“师道,非以位高者教位卑者,非以富贵者教贫贱者。”韩霁的声音里开始有了力量,他环视台下万千面孔,一字一句道,“师道之本,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传的是天地正道,授的是立身之业,解的是众生之惑。只要有惑待解,便该有师。只要有人愿学,便该有教。这与身份、性别、贵贱,毫无干系!”

“《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何为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便是‘礼’的根基!‘礼’是一道篱笆,不是为了圈禁,而是为了保护园中的幼苗不被风雨摧折,不被野兽践踏!若‘礼’变成了高墙,将求知若渴的人挡在墙外,任其在无知的荒野中枯萎,那它便违背了‘公’,失去了‘本’,成了护私之器,这,还是圣人所言之礼吗?”

一番话,说得质朴无华,却字字诛心。

台下的百姓或许听不懂深奥的经义,但他们听得懂篱笆和高墙的比喻。

人群中开始响起低低的啜泣声,那是一个白苍苍的老妇,她身旁站着一个因买不起书而只能在店铺外偷听的孙儿。

她粗糙的手掌紧紧攥着孙儿的手,指节泛白,泪水顺着皱纹滑落,滴在孩子的肩头。

就在此时,一阵清越纯净的歌声,如天籁般从广场外围响起。

“天地玄黄,何以为纲?圣人立礼,为护弱小,非为高墙……”

是阿阮和那一百个孩子。

他们穿着干净的布衣,站得整整齐齐,没有丝毫畏怯。

晨光洒在他们脸上,映出稚嫩而坚定的轮廓。

他们的歌声压过了市井的嘈杂,压过了远处隐隐传来的车马声。

那歌声里没有悲愤,没有控诉,只有一种孩童特有的、对知识的纯粹向往,像山涧清泉,汩汩流淌。

原本有些躁动的人群,在这歌声中不自觉地安静下来,许多人脸上露出了混杂着心酸与欣慰的笑容。

那些奉命维持秩序的差役,握着刀柄的手,也不由自主地松开了,皮革的摩擦声悄然消失。

这便是林昭然的“声序”,是她献给沈砚之,献给这座城市的答案。

韩霁的讲演在童声中继续,又在童声中结束。

没有一句煽动之言,没有一个悖逆之词,却让“礼本护弱”的道理,像春雨一样,无声地渗入每个人的心田。

讲演结束,韩霁深深一揖。

台下,先是片刻的寂静,随即爆出雷鸣般的掌声。

百姓们没有欢呼,没有骚乱,他们只是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心中的激荡。

人群缓缓散去,秩序井然,仿佛真的接受了一场礼乐的洗礼。

林昭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了三天的神经终于有了一丝松弛。

她混在人流中,悄然离去,心中却无半点胜利的喜悦,反而是一种更深的审慎。

推倒一堵墙很容易,但要在废墟上重建秩序,却难如登天。

穿过一条街巷,空气中弥漫着饭食的香气和市井的活力。

她看到一个卖炊饼的汉子,正用手指在满是面粉的案板上,笨拙地教他五岁的儿子写一个“人”字。

指尖划过面粉,留下浅浅的痕迹,孩子咯咯笑着,伸手去抓那“人”字,仿佛要把它握进掌心。

她看到几个年轻的妇人聚在一起,对照着一张不知从哪弄来的识字表,小声地念着。

她们的声音轻柔,像风吹过麦穗,沙沙作响。

知识的种子,一旦播撒,便会以最顽强的姿态生根芽。

她的脚步停在一家染坊前。

各色新染的布匹如瀑布般悬挂在门前的长杆上,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鲜艳。

然而,有一种颜色却牢牢攫住了她的目光。

那是一匹被单独晾晒的布,明亮得有些刺眼。

它不是明黄,不是杏黄,而是一种极为纯正、带着无上威仪的鹅黄,是唯有在颁行天下、昭告四海的帛书上才能见到的颜色。

风吹过,那匹黄帛微微飘荡,在光影中,仿佛无字,却又像写满了即将到来的命运。

林昭然的心猛地一沉。

话语如今有了声音,很快,它们便会被写在纸上,写在布上,传遍每一个角落。

可下一个被写上这黄帛,昭告天下的,会是什么?又将出自谁手?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dududu破帷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