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穿越大清我是雍正极品后宫 > 第77章 编撰老年护理指南(第1页)

第77章 编撰老年护理指南(第1页)

仲春的慈宁宫廊下,几株新抽芽的玉兰透着生机,可殿内的氛围却有些压抑。江兰刚给太后做完蒸汽吸入,就见景仁宫的掌事宫女匆匆跑来,脸色白:“江兰姑娘,求您去看看我们太妃吧!太妃今早起床时摔了一跤,腿肿得厉害,太医院说‘骨脆难愈’,只能卧床,可躺了半日,太妃又说腰痒得难受,抓得都破了皮。”

江兰跟着宫女赶到景仁宫,老太妃正靠在软榻上,左腿肿得像根萝卜,后腰处有几道抓痕,渗着血丝。负责照料的老嬷嬷红着眼圈:“姑娘,老奴也没办法啊!太妃腿不能动,只能躺着,躺久了就痒;想给她翻个身,又怕碰着伤腿,真是急死了!”

江兰蹲下身,轻轻摸了摸老太妃的腿——皮肤滚烫,显然是摔伤后没及时冷敷;再看后腰的抓痕,是长期卧床没翻身导致的“褥疮前兆”。她一边让春桃取来冰水(用棉布裹住敷腿),一边教老嬷嬷:“太妃腿肿,先冷敷半个时辰消肿;翻身时要‘托着腰、扶着腿’,两人配合,一个抬上半身,一个抬下半身,每周翻三次身,就不会痒了。”

老嬷嬷按着法子试了,老太妃果然舒服了些,轻声说:“兰丫头,要是早知道这些法子,哀家也不用遭这份罪了。宫里像哀家这样的老人,还有好几个,都盼着有个能照护的章程啊。”

江兰心里一沉——这已是本月第三次遇到老年护理难题。前几日去南城护理所,更见民间老人的困境:码头张大爷因牙口不好,总吃硬馒头,噎得差点窒息;胡同里李奶奶卧床半年,后背长了褥疮,流脓水却没钱治;还有个王爷爷“记性差”,常忘了吃药,头晕得下不了床。

“姑娘,咱之前的护理手册,多是小儿、产妇、外伤,没专门给老人的。”春桃帮着整理护理记录,指着“老年案例”那页,“宫里老太妃、民间老人都需要,咱们是不是该编本专门的指南?”

江兰点头,指尖在“老人摔伤”“褥疮”“记性差”的案例上划过——清代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对老年人护理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既不懂“预防摔伤”,也不会“卧床护理”,更没“慢性病调理”的意识。她穿越前在养老院实习的经验,正好能填补这个空白,编写一本《老年护理指南》,让照护老人有章可循。

次日一早,江兰就带着“编写计划”去找胤禛。胤禛刚看完江南老年人口的奏报,见指南能“解宫中民间双重难题”,当即批了一百两刻印银,还嘱咐:“要写得通俗,宫里嬷嬷、民间百姓都能看懂;太医院要配合确认中医调理法子,别出纰漏。”

编写的第一步是收集案例。江兰带着婉儿、小莲,用半个月时间跑遍了宫中各宫的老年主子住处,又去南城、东城护理所记录民间老人的情况,笔记本很快记满了:慈宁宫刘太妃“七十岁,骨脆,去年摔断过腿,现在不敢下床,常便秘”;南城张大爷“六十五岁,牙缺半口,吃硬食易噎,有头胀毛病”;东城李奶奶“六十八岁,卧床半年,后背褥疮,翻身时喊疼”;民间王爷爷“七十二岁,记性差,常忘喝降压汤药(头胀目眩)”。

收集完案例,江兰却犯了难——现代老年护理里的“骨质疏松”“高血压”“褥疮”,清代人听不懂。她只能对着《黄帝内经》和太医院的脉案,一点点转化:“骨质疏松”说成“骨脆易折”,解释为“老人气血不足,骨头像晒干的树枝,易断”;“高血压”对应“头胀目眩”,标注“少吃盐、少生气,每日按太阳穴一刻钟”;“褥疮”叫“卧床痒破”,写“每三日翻身一次,翻身时擦爽身粉(用滑石粉代替)”。

周院判得知后,主动来帮忙确认中医调理方法。看到“老人便秘”章节,他指着“蜂蜜水润肠”说:“江兰姑娘,老人多气虚,单用蜂蜜水不够,可加少许黄芪煮水,既润肠又补气。”江兰连忙记下,还在指南里加了“黄芪蜂蜜水”的做法:“黄芪一钱,煮水后加一勺蜂蜜,温服,每日一次。”

编写到“记性差”(痴呆预防)章节,讲师们意见不一。小莲觉得“太抽象,百姓看不懂”,婉儿却认为“很重要,好多老人都有这毛病”。江兰折中,把“记忆训练”改成“日常记事儿法”:“让老人每日记三件事,比如‘早上喝药、中午吃粥、晚上擦身’,家人多跟老人聊天,说以前的事,帮着记。”还画了幅“祖孙聊天图”,让画工印在指南里,直观易懂。

最费心思的是“应急处理”章节。针对老人常见的“摔倒”“噎食”“中风”,江兰都写了具体步骤:摔倒时“别立马扶,先问老人‘哪疼’,若腿不能动,找木板固定,再请医;能动就慢慢扶起来,坐会儿再走”;噎食时“让老人弯腰,拍后背中间,从下往上拍,帮着吐出来”;中风时“现老人嘴歪、手不能动,别让老人走,找枕头垫在头下,赶紧请医”。为了让内容更实用,江兰还特意删掉了“宫廷专属护理”(如“燕窝补气血”),换成平民易得的食材:“补气血用红枣小米粥,不用燕窝;补钙用豆腐、芝麻,不用人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经一个月,《老年护理指南》终于定稿,共分四章,每章都配了三幅插图,语言像家常话一样亲切。第一章“饮食:吃对了,少生病”开篇就写“老人饮食三原则”:“软、淡、匀”。“软”是“牙口不好就熬稠粥,蔬菜切碎煮软,肉剁成末;煮鸡蛋要煮老,剥壳后切碎,免得噎着”;“淡”是“少放盐、少放糖,头胀目眩的老人,每日盐量别一小勺(配了小勺插图)”;“匀”是“三餐定时,上午加个煮红薯,下午加杯黄芪水,别饿肚子,也别吃太饱”,还写了“禁忌”:“别吃凉的(如冰水果),别吃硬的(如炒豆子),晚上别吃太多,免得睡不好”。

第二章“起居:住得舒,少遭罪”重点讲“卧床护理”和“日常安全”。卧床护理要“每三日翻身一次,翻身时两人配合,一个托腰,一个扶腿;后背擦滑石粉,别抓痒,痒了就用软布擦”;起床时“冬天起床要慢,先躺会儿,再坐会儿,最后下床,免得头晕;鞋子要穿带防滑底的(画了防滑鞋插图)”;环境布置需“屋里别堆杂物,走路的地方要宽;晚上点盏小灯,免得摸黑摔倒”。

第三章“常见毛病预防:早注意,不犯愁”列了老人最易犯的五种毛病,每种都有“预防法”:骨脆易折要“别爬高(如够柜子顶的东西),下雨下雪别出门;每日晒半个时辰太阳,能壮骨头”;便结不畅需“多吃煮红薯、煮萝卜,每天喝杯蜂蜜水;别憋便,有便意就去”;头胀目眩要“少生气,别熬夜;每日按太阳穴、后脑勺,各一刻钟”;记性差可“记三件日常事,家人多聊天;把药放在显眼处,贴张‘该喝药了’的纸条”;咳嗽喘则“冬天别去风大的地方;用紫苏煮水,吸蒸汽,能缓解”。

第四章“应急:遇到事,别慌神”除了摔倒、噎食、中风,还加了“突心慌”“烫伤”的处理:心慌时“让老人坐下,开窗通风,掐人中(配了人中位置图),喝杯温水”;烫伤后“用冷水冲一刻钟,别涂牙膏,涂艾草膏(之前护理坊常用的,百姓易获取)”。定稿那日,江兰把指南念给景仁宫的老太妃听,老太妃听到“翻身护理”时,笑着说:“兰丫头,你这指南写得比太医院的医书还明白,老嬷嬷听了都能会,真好。”

江兰带着定稿去找文兴堂的王掌柜时,王掌柜正在刻一本诗集。听说要印《老年护理指南》,他翻了几页,眼睛就亮了:“姑娘,这书实用啊!宫里老太妃、民间老人都用得上,比诗集好卖!”他当即停了手里的诗集,调了五个最好的刻工,还特意叮嘱:“插图要刻得清楚,字要刻得大些,老人眼神不好,得让他们能看清。”之前印《百姓护理简易手册》时,王掌柜只用了普通宣纸,这次却选了“半生熟宣”:“这纸结实,翻得多也不容易破,老人能用得久。”

刻版时,王掌柜还帮着改了两处表述。看到“滑石粉擦身”,他说:“姑娘,平民叫滑石粉‘爽身粉’,改过来他们更懂。”江兰连忙点头,还加了句“市集杂货店就有卖”,方便百姓购买。半个月后,批五百本《老年护理指南》刻印完成,王掌柜特意留了十本样册:“姑娘,您先拿去给宫里、护理所看看,要是有要改的,咱再调整;要是没问题,咱就上市。”

江兰把样册送到慈宁宫时,太后正跟几位老太妃聊天。翻开指南,看到“翻身护理”的插图,刘太妃笑着说:“这下好了,老嬷嬷照着图就能给哀家翻身,再也不用怕痒破了。”太后也点头:“哀家多要些,分给各宫的老年主子,再送些给民间的亲眷。”

三月初一,《老年护理指南》在文兴堂和京城三家最大的书铺同时上市。天刚亮,文兴堂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有宫里来的太监(各宫派来领的),有抱着孙子的大妈(给家里老人买的),还有码头的工匠(托人给乡下父母带的)。“掌柜的,给俺来两本!一本给俺娘,一本给俺丈母娘!”一个壮汉挤到柜台前,手里攥着一串铜钱,王掌柜笑着递书:“慢着点,别挤,都有!”

南城护理所的婉儿也来帮忙。有个老奶奶看不懂字,婉儿就翻开指南,指着“饮食”章节:“奶奶,您看,这说老人要吃软的,粥要熬稠,您牙口不好,就按这个做。”老奶奶听明白了,连忙买了一本,还说要“给邻居张奶奶也带一本”。不到午时,五百本就卖完了,没买到的百姓围着王掌柜,急得直跺脚:“掌柜的,啥时候再印啊?俺家老爷子等着用呢!”王掌柜连忙安抚:“别慌,俺这就加印一千本,三日后准有!”

消息传到宫里,胤禛特意让苏培盛去买了十本,看完后笑着说:“江兰这丫头,连‘老人晚上点小灯’都想到了,比宫里的嬷嬷还细心。苏培盛,让内务府多印些,送到各州县的官署,让他们推广给百姓。”加印的一千本上市后,更是被抢购一空。有个外地的商人,特意从保定赶来,一下买了五十本:“俺要带回保定卖,俺那儿的老人也需要这书!”还有个秀才,买了本指南,抄了好几份,贴在县城的城隍庙墙上,供百姓免费看:“江姑娘为民着书,俺也该尽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指南上市一个月后,反馈像雪片一样飞来。慈宁宫的刘太妃按指南“晒太阳、喝黄芪蜂蜜水”,腿肿消了不少,竟能在廊下散步了,她特意让宫女送了盒点心给江兰:“兰丫头,哀家能走路了,都是你的功劳!”南城张大爷的儿子按指南“给父亲煮稠粥、切碎蔬菜”,张大爷再也没噎过,头胀的毛病也少了,他特意来护理所道谢:“姑娘,俺爹现在能吃两碗粥了,还能跟俺聊天呢!”

东城李奶奶的孙子按指南“每三日给奶奶翻身、擦爽身粉”,李奶奶后背的褥疮慢慢好了,还能坐起来吃饭,她让孙子做了双布鞋,送给江兰:“姑娘,这鞋是俺连夜做的,你别嫌弃。”最让江兰感动的是乡下王爷爷的故事,王爷爷记性差,总忘喝降压汤药,儿子按指南“贴纸条、多聊天”,还教他记“喝药、吃饭、擦身”三件事。两个月后,王爷爷不仅没忘喝药,还能帮着喂鸡了,他儿子特意写了封信,托人送到护理所:“江姑娘,您的书救了俺爹的命,俺代表全家谢谢您!”

四月初,胤禛在早朝时提到了《老年护理指南》:“江兰编写的指南,既解了宫中老年主子的护理难题,又帮了民间百姓,是新政‘敬老惠民’的好样板!往后各州县要多印多推广,让全国的老人都能用上。”张廷玉也附和:“皇上说得是!之前民间老人多因照护不当遭罪,有了这指南,不仅能减少病痛,还能让子女尽孝有章可循,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江兰站在护理坊,手里捧着百姓寄来的感谢信,心里满是踏实——从《儿科护理要诀》到《老年护理指南》,从宫廷到民间,她的护理知识正在覆盖越来越多的群体。之前编写指南时,她只是想帮老人少遭罪,没想到竟成了新政的敬老样板,还能推动全国推广。

春桃拿着刚统计的“指南传播数据”:“姑娘,现在京城各书铺都在加印,保定、天津的书铺也来要货,内务府还送了两百本到黄河清淤的工匠营地,给年老的工匠用呢!”江兰翻开数据册,看到“已印五千本,覆盖京城及周边五州县”的字样,笑着点头:“咱们还要把指南简化,编一本《老年护理口诀》,用顺口溜的形式,比如‘起床慢,吃饭软,翻身勤,少生气’,让不识字的老人也能记住。”

窗外的玉兰开得正盛,香气飘进护理坊。江兰知道,编写《老年护理指南》不仅是她护理推广的又一步,更让“敬老”从“口头说说”变成了“有法可依”,这正是她穿越而来的初心——用现代知识,让这个时代的每个人,无论老幼、无论宫廷民间,都能活得更健康、更有尊严。

而此刻,文兴堂的王掌柜正在加印第三批指南,书铺门口的百姓还在排队;宫中的老太妃们按着指南调理身体,脸上有了笑容;民间的老人喝着黄芪蜂蜜水,晒着太阳,享受着难得的舒适时光——这一切,都成了《老年护理指南》最温暖的注脚,也预示着江兰的“卷王之路”,将在守护民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dududu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