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穿越大清我是雍正极品后宫 > 第81章 给军队培训医护人员(第1页)

第81章 给军队培训医护人员(第1页)

秋末的紫禁城被一层薄霜裹着,养心殿内却气氛凝重。胤禛捏着西北前线送来的奏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墨字“伤兵百二十人,因止血不及、感染殒命者四十有三”像针一样扎眼。苏培盛站在一旁,连大气都不敢喘——自推行新政以来,西北需驻守重兵威慑准噶尔,可伤兵损耗若持续这么大,不仅折损战力,更会拖慢新政粮草调配的节奏。

“传江兰。”胤禛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急切,“朕倒要看看,她那护理法子,能不能救前线的兵!”

此时的江兰正在研究室整理“烫伤护理改良”的试验数据,春桃捧着刚收到的内务府药材清单进来,见她伏案疾书,轻声道:“姑娘,刚听苏公公说,皇上急着找您,好像是西北前线的事,怕是……与伤兵有关?”

江兰心里一紧,立刻放下笔。穿越前她在急救培训课上学过战场急救,知道刀箭伤、骨折若处理不及时,死亡率能高达三成以上——清代军队多靠“随军郎中”简单处理,郎中懂草药却不懂急救,士兵常因失血、感染丧命。她快步赶往养心殿,路上已在心里梳理军队护理的核心痛点:要快、要简、要能在战场简陋条件下落地。

踏进养心殿,就见胤禛将奏报推到她面前:“你自己看。西北兵浴血奋战,却因没人会急救,白白送了性命!新政需军队稳固,你能不能为朕的兵,办个医护培训?”

江兰接过奏报,指尖划过“殒命者四十有三”的字样,沉声回道:“回皇上,奴婢能办!但军队护理与宫廷、民间不同——战场多刀箭伤、骨折,需‘快急救、防感染、简操作’;且士兵要能在行军中携带急救物,在炮火中快处置。奴婢需先编一本《军队急救手册》,再从士兵里选学员,教他们最实用的法子。”

“好!”胤禛当即拍板,“朕给你三样东西:一,调西北军营的郎中进京,给你讲战场常见伤;二,拨两百两银,用于买急救演练的材料(猪肉、竹箭、粗布);三,让兵部选一百名士兵,由你挑选学员,军营西侧的空院给你当培训地。一月之内,朕要看到能上战场的医护兵!”

接旨后的第一日,江兰就召见了三位西北随军郎中。郎中们穿着沾满尘土的军袍,说起战场伤兵的惨状,声音都颤:“江诰命,刀伤还好说,最怕箭伤——箭头带倒钩,拔不好就扯烂皮肉;还有骨折,没东西固定,士兵只能拖着腿走,没多久就感染了!”

“草药呢?”江兰追问,“西北有没有能止血、消炎的草药?”

“有!”李郎中连忙回答,“沙棘叶能止血,蒲公英能消炎,还有骆驼刺的根,捣碎了敷伤口,能防烂!就是士兵们不知道怎么用,常和脏土混在一起,反而更糟。”

江兰把这些都记在本子上,又去兵部查阅“军队行军物资清单”——士兵随身有战袍、水壶、匕、火石,这些都能转化为急救工具:战袍撕成布条当绷带,水壶装烈酒消毒,匕削木棍当夹板,火石点燃干草取暖(防止伤兵失温)。

编写手册时,江兰特意避开“专业术语”,全用士兵能懂的“大白话”,还让江丫蛋画了插图:

刀伤处理:分三步——“一擦(烈酒擦匕,割掉伤口周围烂肉)、二敷(沙棘叶捣碎敷伤口)、三绑(战袍撕布条,绑紧到不渗血,能伸一指就行)”,插图是一个士兵正在给另一个士兵绑伤口,旁边摆着烈酒、沙棘叶;

箭伤处理:重点写“拔箭技巧”——“先摸箭头方向,顺着箭头拔,别硬扯;拔完用烈酒冲伤口,再敷骆驼刺根”,插图标注“箭头方向→拔箭手势→消毒步骤”;

骨折固定:“找两根手腕粗的木棍(或树枝),夹在伤腿伤臂两侧,布条绕三圈绑紧,木棍要比伤口长两头”,插图是骨折腿绑木棍的样子,标注“木棍长度→绑法”;

急救优先级:“先救喷血的(动脉伤),再救断骨的,最后救皮外伤”,用“红、黄、绿”三色标注(红:危及生命,黄:需处理,绿:轻伤),方便士兵快判断。

手册还加了“行军急救包制作”:“用粗布缝个小袋,装沙棘叶(晒干)、蒲公英粉、烈酒(装小瓷瓶)、布条(提前撕好),挂在腰间,随用随取”,插图是急救包的样子,标注“每种东西的位置”。

春桃帮着抄录手册,看着上面的插图,笑着说:“姑娘,您这手册比之前的护理指南还细,士兵们一看图就懂,肯定能学会!”江兰却仍不放心,让玲儿、小莲试着按手册步骤操作——玲儿模拟拔箭,小莲模拟绑骨折,反复三次,确认步骤没问题,才送内务府刻印。

手册送内务府刻印期间,兵部按旨意选了一百名“身强力壮、略识些字”的士兵,送到军营西侧空院。江兰在空院设了“三关筛选”,要选出“能扛事、心够细”的学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一关“胆气关”:江兰让人用猪肉涂红颜料,模拟刀伤渗血的伤口,让士兵依次上前查看,敢伸手触摸、不退缩的才留下。有个叫赵虎的士兵,长得人高马大,可一看到“血”就脸色白,连连后退,江兰摇了摇头:“战场伤兵比这惨十倍,你怕血,救不了人。”赵虎红着脸,攥着衣角退了出去。

第二关“细心关”:江兰把沙棘叶、蒲公英、骆驼刺根混在一起,让士兵按“止血、消炎”分类,分错不过两种的留下。有个叫钱贵的士兵,之前跟着家乡郎中采过药,一眼就分清了:“沙棘叶止血,蒲公英和骆驼刺根消炎!”江兰点头:“你懂草药,是块好料。”

第三关“反应关”:江兰让两个士兵扮演伤员,一个假装刀伤渗血,一个假装骨折,让参选士兵说先救谁、怎么救。叫孙强的士兵想都没想就回答:“先救刀伤的!他流血多,不救就没命了;骨折的先找根木棍固定着,等会儿再细弄。”江兰笑着说:“懂急救优先级,不错。”

最终选出三十名学员,江兰把他们编成三队,每队十一人(含一名队长)。她特意选了孙强、钱贵和一个叫周勇的老兵当队长——孙强反应快,能应对突情况;钱贵懂草药,能帮着教大家认西北的草药;周勇在军营待了十年,摸透了士兵的脾气,能帮着管理队伍。

选出学员后,江兰立刻着手改造培训地。她让人在军营西侧空院里搭了三个“模拟战场”:

第一处是“单伤处理区”:摆着十几具绑好的稻草人,有的在胸口标着“刀伤”,有的在腿上插着磨钝的竹箭(模拟箭伤),有的胳膊用红布缠起来(模拟骨折),地上整齐摆着木棍、粗布、烈酒坛和晒干的草药,供学员练习基础操作;

第二处是“多伤应急区”:用红布圈出一块半亩地的“战场范围”,里面摆着五个稻草伤兵,分别贴着红、黄、绿三色布条,旁边放着十几个提前缝好的急救包,让学员练习在多伤员情况下判断优先级;

第三处是“恶劣环境区”:江兰让人堆了些沙石模拟西北沙漠,又架了个小炭炉模拟寒冷天气,还准备了几块破毡布,教学员在风沙、低温下急救——比如用炭炉把烈酒加热到温乎,防止伤员冻僵;用破毡布盖住伤员身体,只露出伤口处理。

培训从每日辰时开始,到申时结束,比普通士兵的训练还严格。

理论课上,江兰拿着刚刻印好的《军队急救手册》,逐页给学员讲。学员大多是军营里的大老粗,认不了多少字,江兰就“看图说话”:“你们看这张拔箭的图,箭头有倒钩,得顺着箭头进的方向拔,别硬扯,不然能把肉扯下来,流更多血。”钱贵还在一旁补充:“西北的沙棘叶到处都是,晒干了装在急救包里,别带湿的,湿的容易烂。”

实操课是最磨人的,也是最关键的。江兰让人买了几十斤猪肉,切成大块,用刀划开口子,涂上红颜料模拟伤口,让学员练习刀伤处理。有个叫吴六的学员,第一次用匕割“烂肉”,手抖得像筛糠,匕尖差点划到自己的手。江兰走过去,从背后轻轻握住他的手,声音稳而轻:“别怕,你现在割的是猪肉,要是在战场,这一刀下去,能救你身边兄弟的命。”吴六咬着牙,盯着“伤口”,终于稳稳割了下去——虽然动作生涩,却没伤到周围的“好肉”。

练习拔箭时,江兰让学员围着插着竹箭的稻草人站成圈,自己先演示:“先蹲下来,摸清楚箭头从哪边进的,比如这箭从左腿外侧进,就往外侧拔,拔的时候要快,别犹豫,一犹豫,伤员就多流血。”周勇第一个上前试,他力气大,手指捏住箭头尾端,顺着方向一拔就出来了,江兰笑着说:“周队长这本事,到了战场,能救不少人。”

最让学员头疼的是“多伤应急演练”。第一次演练时,五个稻草伤兵摆在面前,学员们瞬间慌了神:有个学员先跑去救贴绿布条的皮外伤伤员,把贴红布条的“致命伤”伤员晾在一边;还有个学员拔箭时忘了用烈酒消毒,直接就敷草药;周勇队里的一个学员,给骨折的稻草伤兵绑木棍时,没量好长度,木棍比伤口还短,一拎就掉了。

江兰没火,只是让大家停下来,叫孙强重新演示:“你们看,先看布条颜色——红布条是要命的伤,得先救;黄布条是要处理的伤,次之;绿布条是轻伤,最后救。就像这个贴红布条的稻草兵,胸口‘刀伤’,得先消毒、敷药、包扎,不然血流干了就没救了。”

演练结束后,江兰让每个学员“说反思”——不会写字的就口头说,江丫蛋拿着小本子,一字一句记下来。吴六挠着头,脸有点红:“俺刚才慌了,没看布条颜色,先去救绿布条的了,下次一定先找红布条的。”江兰点头:“知道错在哪,下次就不会错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