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火燎原之势,已然初现。
她的目光,早已不再局限于那一亩三分地。
她心中,有一个更大的蓝图,正在悄然展开。
灶火未熄,春织已有了新打算。
前几日那场风波过后,林大山虽表面上不再作妖,可村里的风言风语却越传越广。
有人说她一个孤女竟敢和长房斗,胆子不小;也有人佩服她不吵不闹,只凭一手厨艺和账本说话,硬是让村长都站了边。
春织听得一清二楚,却只是笑笑,心中已有盘算。
说干就干。
她先是在自家院后搭起三口大锅,又添了几张长桌与柴灶,把李三姑和几个愿意帮忙的妇人召集起来,开始承接村里人家的宴席饭菜。
头一次办的是村东头刘寡妇嫁女的宴席,三十来号人的饭菜,她带着帮工从清晨忙到傍晚,萝卜炖肉、豆腐蒸蛋、咸鱼烧豆角,一道道热腾腾地端上桌,香味飘得半个村子都能闻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宾客吃得满意,纷纷打听是谁做的,连媒婆王婆子都在席间高声夸赞:“这林家养女,真是天生的好厨娘!要我说,哪家儿子娶回去,那可是祖上积德了。”
这话自然传到了春织耳中,她没应声,只低头擦着手中的铁锅,嘴角微扬。
接下来的一个月,她的灶坊几乎就没停过火。
红事白事、满月酒、寿宴、谢土祭神……只要有人请,她便接。
不仅做整桌菜,还推出“半成品套餐”,只需交些工钱,便可拎回家自己加热翻炒,省时省力又实惠。
王婆子看准商机,主动提出替她在镇上杂货铺代卖酱菜,甚至将几坛特制辣酱送给镇上的富户尝鲜。
不过半月,就有外地商贩托人来订货,说是“酸甜适口、回味无穷”。
消息传回村里,人人侧目。
昔日那个在屋檐下熬汤的小丫头,如今竟能引得镇上富人亲自派人来取菜,简直像是梦话。
而春织自己也没想到,她的灶火,竟真烧出了名堂。
一天傍晚,夕阳西沉,天边泛着淡淡的橘红色霞光。
灶屋里,春织正在慢火煨一锅老母鸡汤。
香气四溢,锅盖微微跳动,蒸汽氤氲,模糊了窗外忙碌的身影——几个邻家妇人正在洗菜剁肉,准备明天给村北赵家送的十桌宴席用料。
她坐在灶前,听着外头此起彼伏的切菜声、谈笑声,心头一片温热。
这些声音,曾是她流浪街头时最渴望听到的热闹。
那时她蜷缩在破庙角落里,听别人家炊烟升起的声音,羡慕得眼眶涩。
如今,她不仅有了一方热灶,更有了这群愿意与她并肩做事的乡亲。
她不是一个人在撑这个家,而是整个村子在托起她的肩膀。
她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轻声道:“我会一直做下去,哪怕再难,也不退一步。”
夜幕低垂,灯火初上。
翌日一早,春织照例起了个大早,将昨夜备好的酱菜封坛装车,准备送去镇上。
王婆子说,这次来了两位外地客商,点名要试她新研制的香辣脆藕。
她披上旧布衫,系好头巾,牵着驴车出门。
路过村口老槐树时,耳边忽地传来两个商贩低声交谈的声音:
“林家那块地我们谈下来了,就等分家后签字画押。”
春织脚步一顿,手中的缰绳险些滑落。
她回头望去,只见两人身影匆匆,似乎不愿多留。
风穿过树梢,带走了话语尾音,却在她心头,掀起惊涛骇浪。
喜欢寒门巧妇理家记请大家收藏:dududu寒门巧妇理家记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