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的住宅宽敞舒适,透过落地窗可以俯瞰整个旧金山湾。金门大桥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远洋轮船缓缓驶入港口。这个战火尚未波及的国度,展现着令人不安的平静。
魏若来在厨房准备早餐,动作娴熟地将煎蛋翻面。顾魏坐在餐桌前,翻阅着当天的报纸。头条新闻醒目地报道着欧洲战事,关于亚洲的报道只占了小小版面。
“他们不关心。”顾魏放下报纸,语气平静,“在这里,战争只是报纸上的消息。”
魏若来将早餐放在他面前:“这样更好,我们可以低调行事。”
门铃突然响起。两人警觉地对视一眼,魏若来走到门边,透过猫眼看到一个西装革履的亚裔男子站在门外。
“找谁?”魏若来隔着门问。
“顾魏医生在吗?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的陈博士。”
魏若来打开门,但未放下门链。门外的男子约莫四十岁,戴着金丝眼镜,手中拿着一个公文包。
“这是介绍信。”男子通过门缝递进一封信件。
顾魏检查信件后点头:“请他进来。”
陈博士进入客厅,谨慎地打量四周:“这地方很不错,约翰逊上将安排得很周到。”
“你认识约翰逊上将?”魏若来问。
“我们有些共同利益。”陈博士微笑,“我直说吧,委员会希望顾医生能在下个月的听证会上作证,关于日本在中国的文物掠夺行为。”
顾魏不动声色:“我需要看到正式邀请和议程安排。”
“当然。”陈博士从公文包中取出文件,“但在此之前,我们希望能先看看你们带来的证据。”
魏若来插话:“证据目前不方便展示。”
陈博士推了推眼镜:“理解。那么至少告诉我们,证据中是否提到了霍普金斯教授?”
这个问题太过直接,客厅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顾魏平静地回答:“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陈博士笑了笑,站起身:“好吧,当你们准备好的时候,可以打这个号码找我。”他放下名片,礼貌告辞。
陈博士离开后,魏若来立即检查他坐过的位置和接触过的物品。
“他在沙缝里留了这个。”魏若来找到一枚微型窃听器。
顾魏接过窃听器,仔细端详:“专业设备。他不是教科文组织的人。”
“霍普金斯的人?”魏若来猜测。
“或者其他人。”顾魏将窃听器扔进水杯,“我们得换个地方住。”
当天下午,他们搬到了夜莺事先安排的另一处安全屋——位于唐人街的一栋不起眼的公寓楼。从这里窗户望出去,是狭窄的街道和密集的招牌,广东话和英语交织在一起。
“这里更安全。”魏若来检查完整个公寓后说,“鱼龙混杂,容易隐藏。”
安顿下来后,顾魏开始整理他们带来的证据。微缩胶卷需要特殊设备才能读取,而文件抄本虽然内容完整,但缺乏原件支持,说服力有限。
“我们需要找到斯诺。”顾魏说,“他是关键证人,能证明这些文件的真实性。”
魏若来点头:“夜莺说会在旧金山与我们会合,她一定有斯诺的消息。”
傍晚时分,魏若来外出采购生活用品,顾魏留在公寓整理资料。敲门声再次响起,这次是一个送外卖的年轻人。
“我没有订餐。”顾魏隔着门说。
“是一位魏先生订的。”年轻人递过食盒。
顾魏打开门,接过食盒的瞬间,年轻人悄声说:“夜莺在天后庙等你们,明天早上八点。”
食盒里除了食物,还有一张旧金山地图,天后庙的位置被红圈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