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浮世双娇传金盏被打家法是第几集 > 第72章 功名成就初心在(第1页)

第72章 功名成就初心在(第1页)

腊月十八,金陵城迎来了今冬第一场雪。细雪如絮,纷纷扬扬地落在青瓦白墙之间,将整座城池装点得素净雅致。城西济安堂门前早早排起了长队,求医问药的百姓踩着薄雪,呵着白气,却无一人抱怨。

“宋大夫天不亮就起来熬药了,大家稍安勿躁。”药童提着热气腾腾的药壶从后院出来,笑着安抚众人。

济安堂内,宋青书刚为一位老妪施完针。他年不过三十,眉目清朗,一袭半旧的青衫洗得白,却格外整洁。此时他正专注地写着药方,晨光透过雕花木窗照在他沉稳的侧脸上。

“这帖药先拿回去,三碗水煎成一碗,早晚各服一次。”他将药方递给老妪,又从柜台下取出一包干粮,“天寒地冻,老人家路上充饥。”

老妪颤抖着手要掏钱,宋青书轻轻按住:“诊金昨日李老爷已经代付了。”

待老妪千恩万谢地离去,药童凑过来低声道:“师傅,哪来的李老爷代付?”

宋青书继续整理着药柜,温声道:“善心人无处不在,何须追问姓名。”

这一幕,恰被停在街角的一顶锦缎软轿中人看在眼里。沈云裳轻轻放下轿帘,指尖在暖炉上摩挲,眼中泛起复杂情绪。今日她是借为贾老夫人抓安神药的由头,特意绕道来此。自从上月贾世清欲重金聘请宋青书做府医被拒后,她就想亲眼看看,这个昔日破庙中与她分食一个馒头的少年,为何宁愿守着这清贫医馆,也不愿踏入贾府富贵之门。

“夫人,可要现在去抓药?”丫鬟轻声问道。

沈云裳摇摇头:“再等等。”

她忆起今晨离开贾府时,贾世清那似笑非笑的神情:“既然要去济安堂,不妨好好看看你那故人是如何悬壶济世的。这世上哪有不图利的商人?他今日清高,不过是待价而沽。”

这话如一根刺,扎在她心头。

一、杏林春暖植仁心

宋青书的医者仁心,并非与生俱来。

十岁那年,淮南瘟疫肆虐,他随师父玄明道长南下救治。途经一座县城,只见富户们紧闭门户,药铺药材价格飞涨,而穷苦人家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痛苦离世。

在城郊破庙中,他们遇到一对染病的母子。孩子高烧不退,母亲将仅剩的米粥全喂给了孩子,自己已饿得奄奄一息。玄明道长毫不犹豫地将随身干粮分给她,连夜采药救治。

“师父,我们粮食也不多了。”年幼的宋青书担忧道。

玄明道长摸着孩子的额头,轻声道:“青书,你记住,医者悬壶济世,不论贫贱。见死不救,何必行医?”

那夜,玄明道长自己也染上了瘟疫。临终前,他拉着宋青书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医者心要善,术要精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人无病”

这句话,成了宋青书一生的座右铭。

五年后的一个寒冬,已学医有成的宋青书独自进山采药。在破庙避雪时,他现一个冻得瑟瑟抖的少女蜷缩在角落,额头烫,已是半昏迷状态。

那便是十五岁的沈云裳,因家道中落,被迫投亲不着,流落至此。

宋青书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棉袍脱下给她披上,用仅剩的药材熬了退热汤药,把随身干粮一块块喂给她吃。深夜风雪交加,破庙四处漏风,他怕她冻着,便一直守在旁边添火,将自己的体温渡给她。

沈云裳次日清晨醒来,看见的是少年冻得通红的双手仍稳持银针为她施针,他眉睫上结着霜花,嘴角却带着温暖的笑意。

“为何救我?”她虚弱地问。

“见死不救,何必学医?”他答得理所当然,将最后一粒米粮放入她手中,“吃吧,我方才在庙后摘了些野果,已经饱了。”

可她分明看见,他腰间的水袋早已空空如也。

而就在同一个寒冬,年轻的贾世清正在商场上初露锋芒。他刚完成一桩漂亮的生意,以次充好将一批霉变的药材卖给灾民营,赚得第一桶金。伙计担忧地问:“少爷,这批药材怕是会吃出人命。”

贾世清清点着银票,头也不抬:“乱世之中,各安天命。他们没钱买好药,怪得了谁?”

二、金玉满堂藏祸心

贾府这几日张灯结彩,为即将到来的皇商遴选做准备。庭院中的红梅开得正盛,却被过分奢华的绸缎装饰衬得俗气。

贾世清坐在紫檀木太师椅上,指尖划过账本上惊人的利润数字,唇角满意地扬起。身为江南富,他掌控着金陵城大半的丝绸、茶叶生意,如今又将手伸向了药材行业。

可是目光扫到窗外时,他不经意间想起今晨沈云裳梳妆时的神情——那般疏离淡漠,仿佛她始终是那个在破庙中宁可饿死也不肯低头乞讨的孤女。即使成婚三年,他给予她锦衣玉食、珠玉满头,却从未真正得到过她的心。

“老爷,漕运的刘大人到了。”管家的通报打断他的思绪。

贾世清立刻换上热情的笑容迎出去。酒过三巡,他使个眼色,仆人抬上一箱珠宝古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