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在爱里沉醉 歌词 > 第316封 墙缝里长出的春天(第1页)

第316封 墙缝里长出的春天(第1页)

亲爱的波妞:

窗台上的乳胶漆罐还站在那里,浅灰罐身印着“竹炭净味”,阳光斜切过窗棂时,恰好给罐口镶了一圈金边,像给它戴了一顶细巧的金冠。

我忽然记起,你删工业风效果图那天,鼠标箭头悬在回收站图标上,顿了顿。

屏幕里的水泥墙面、金属支架还在反光。

你却偏过头冲我笑:

“还是暖点好,冬天回家,总不能让四面墙都冷冰冰的。”

说着你点了删除,那些棱角分明的线条,就消失在屏幕里了。

藤编灯的商品图,在手机屏幕上亮着。

你指尖划过灯架的藤条纹路,轻声说:

“挂在餐厅正好,晚上开了灯,光从藤缝里漏下来,该像小时候外婆家的月光吧?”

我看着你指尖在“确认购买”按钮上悬了悬,又退回去,把购物车里那盏棱角分明的金属吊灯删掉。屏幕反光映在你侧脸,睫毛投下的阴影,随着眨眼轻轻动,像落在湖面的柳叶。

之前,你对着工业风设计图时紧锁的眉,此刻舒展得很轻,像是被风拂过的绸带。

那些被你从购物车清掉的冷硬灯具、锋利摆件,原来早被悄悄换成了带着温吞纹路的物件——

藤编的弧度、陶碗的圆边、棉布窗帘的褶皱,都是没被磨平的软角。

漆罐上的金边渐渐淡了,阳光漫过窗台,落在你刚加购的藤编灯罩图片上。我忽然觉得,家或许从来不是图纸上横平竖直的线条,也不是参数表里冰冷的材质说明。

它藏在你删掉金属吊灯时的犹豫里,藏在你盯着藤编纹路时眼里的笑意里,藏在那些“不够标准”却足够熨帖的选择里,像外婆家老藤椅的扶手,被岁月磨出的包浆,不刺眼,却让人忍不住想多靠一会儿。

你转头问我:

“这个颜色会不会太浅?”

我望着你手里的手机屏幕,藤编灯的暖黄光晕仿佛已经在餐厅铺开,轻声应:“刚好。”

那天,我们蜷在新家的地板上,你膝盖上摊着本《室内设计年鉴》,我手里捏着北欧风的软装杂志,空气里飘着刚拆封的石膏粉味。

你指着图片里的水泥墙面:

“你看这质感,配黑铁书架多带劲,以后你的画框挂上去,黑白灰多显层次。”

我却翻到下一页,指着浅橡木色的餐边柜笑:

“可这个暖调的,冬天煮火锅时,灯光映着木纹路,多像外婆家的老厨房。”

你突然没了声音,指尖在水泥墙的图片上轻轻敲着,像在数砖缝里的时光。

我以为你要争,正琢磨着怎么说“要不客厅按你的来”,却见你合上杂志,拿起手机给设计师消息:

“王工,之前说的工业风方案先停一下,我女朋友喜欢北欧调,麻烦按这个方向改。”

“你不喜欢吗?”我拽了拽你卫衣的抽绳。

你抬头时,额前的碎垂下来,遮住一点眼里的光:

“我喜欢的是‘我们住在这里’,不是‘这里长什么样’。你每天在家画图、做饭的时间比我长,眼睛看舒服了,日子才熨帖。”

你说着突然挠挠头,从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便签:

“不过我偷偷记了几个工业风的小物件,比如那个齿轮造型的挂钟,挂在玄关不占地儿,你看行不?”

便签边缘沾着一点蓝墨水,是你在工地记施工日志时蹭上的。

那天,我帮你导照片到云盘,滑动的指尖突然顿住——

相册深处藏着个加密文件夹,密码是我们的纪念日。

点开时愣住了,三十多张工业风细节图铺了满屏:

水泥自流平地面的反光角度拍得清清楚楚,配文标着“湿度o时易返潮,需加防潮层”;

黑铁灯具的焊接点特写成特写,备注里记着“接缝处,需打磨三次才不刮手”;

甚至连裸露的管道走向都画了草图,旁边标着“刷哑光漆更显质感,且不易积灰”。

每张图的拍摄时间都在我念叨“藤编灯温柔”之后,最早那张的拍摄日期,正是你删掉金属吊灯的第二天。

我指尖划过屏幕,忽然想起你某天晚上对着手机皱眉,我凑过去时你慌忙按灭屏幕,只说“看施工视频呢”;

想起你网购的水泥色乳胶漆小样被藏在柜角,标签上还粘着我随口说“浅灰更显亮”时你划掉“深灰”的铅笔印;

想起你跟工长打电话时特意问“要是后期想改软装,墙面基层得怎么处理才能不掉漆”。

我当时只当你是谨慎,现在才懂,你早就在为“我的喜欢”留后路。

原来你不是没坚持过。

那些被你折起来的“喜欢”,藏在加密文件夹的角落,藏在铅笔涂改的标签上,藏在跟工长讨教的细节里,像舍不得丢的旧邮票,小心翼翼夹在相册深处,却把整本相册的空白页,都留给了我偏爱的藤编、棉麻和暖黄灯光。

后来,我问你为什么,你挠着头笑:

“看你盯着藤编灯眼睛亮的样子,就觉得水泥地再酷,也没你眼里的光好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