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他的文字 > 冰层下的扰动(第1页)

冰层下的扰动(第1页)

冰层下的扰动

视频通话结束後的第三天,我(苏晴)才感觉自己从那场“能量浩劫”中,稍微恢复了一点人形。

像是得了一场重感冒,头脑昏沉,四肢乏力,对什麽都提不起兴趣。但不同于疾病带来的纯粹虚弱,这种疲惫里,混杂着一种极其细微的丶连我自己都不愿深究的……馀震。

林夕的声音,她清晰而克制的提问,她最後那句温和的“再见”,偶尔会不受控制地在脑海某个角落回响。每一次回响,都会引起一阵轻微的心悸,但不是纯粹的恐慌,更像是一种……被陌生频率扰动的紊乱。

我强迫自己不去想。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剧本新一轮的修改中,试图用熟悉的工作筑起堤坝,阻挡那扰人的馀波。

然而,世界似乎并不打算让我安宁。

周编辑的邮件再次到来,附件里是编剧团队根据各方意见(包括我那可怜的“内在引力坍塌”论)调整後的新版本。他言辞恳切,希望我能“再把把关”,尤其关注叶文婧角色线的“连贯性与深度”。

我点开文档,像一头警惕的母兽,巡视着自己幼崽的领地。

大部分关于叶文婧核心动机的修改,确实遵循了我指出的方向,这让我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了一毫米。但当我读到第三幕时,眉头再次皱紧。

他们增加了一段戏。男主角通过监控,看到叶文婧在观测站里状态异常,深夜前往劝阻,并流露出明显的担忧和……某种超出同事范畴的关切。

又是这样。

像吃蛋糕时咬到了一块硬塑胶。看似为了增加戏剧性和情感互动,实则破坏了叶文婧那种孤绝的丶不被理解的丶独自面向深渊的纯粹性。

这所谓的“关切”,就是最典型的“噪音”。它试图用通俗的情感逻辑,去稀释一个灵魂在真理边缘挣扎时,那种无法言传的丶近乎非人的孤独与决绝。

一股无名火,混合着被冒犯的刺痛感,悄然升起。

他们还是没懂。或者说,他们选择性地懂了,但在商业和所谓“观衆期待”面前,选择了妥协。

我几乎能想象出,林夕在读到这段戏时,会面临怎样的表演困境。她需要如何去平衡这种外来的“噪音”与叶文婧内在的“引力坍塌”?

这个念头的出现,让我自己都愣了一下。

我为什麽会下意识地去想她的处境?

手指放在键盘上,想要像之前一样,留下尖锐的批注,指出这段增戏的愚蠢和破坏性。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攫住了我。

说多少次,似乎都一样。只要这个项目需要面向市场,需要男女主角的“CP感”,类似的“噪音”就难以避免。

我盯着那段新增的文字,看了很久。最终,没有像往常那样写下激烈的反对意见,只是在那段戏的旁边,用近乎冷漠的语调批注:

【此段情节,与叶文婧决策的孤立性存在逻辑裂隙。若保留,建议淡化劝阻效果,强调其无效性,反衬叶文婧的执念。】

写完,发送。心里却一片冰凉。

我知道,这可能是徒劳的。我的文字,我的批注,在这庞大的工业机器面前,力量微乎其微。

一种熟悉的丶想要彻底放弃和逃离的冲动,再次涌了上来。或许我根本就不该参与进来,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涂脂抹粉,打扮成迎合市场的模样。

就在这时,邮箱提示音又响了。

是林夕。

我的心跳,不受控制地漏跳了一拍。

点开。邮件正文依旧简洁,但内容却让我怔住了。

“苏老师,新剧本已阅。关于新增第三幕第廿二场,我已向执行导演提出表演理解上的困惑,试图在演绎中强化叶文婧对外界干扰的‘隔绝感’与内在决定的‘不可逆转性’。不知此处理方向是否契合您对角色此刻状态的设定?附件是我初步构思的表演笔记片段,若您有空,恳请指正。林夕”

她……她也注意到了那段戏?而且,她竟然主动去交涉了?甚至已经想好了在表演层面进行“对抗”和“弥补”的策略?

我立刻下载了附件。里面是她手写的表演笔记扫描件,字迹清晰工整。在关于那段新增戏份的旁边,她详细标注了如何通过眼神的游离丶肢体语言的拒绝性丶以及台词底下潜藏的“不为所动”,来弱化外界劝阻的影响,反衬叶文婧内心的坚定(或者说偏执)。

她的理解,与我的批注,不谋而合。甚至,她想到了更具体的丶在镜头前实现这一意图的表演技法。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瞬间冲刷了刚才的无力感和冰凉。

不是一个人。

在这场无声的丶守护角色真实性的微小战争里,我不是一个人。

屏幕那端,那个站在闪光灯下丶需要面对更多复杂人际和压力的演员,在用她的方式,进行着同样的努力。

这种隔着屏幕丶跨越不同战线的默契与支撑,像一道微弱却坚韧的丝线,缠绕住我即将下坠的灵魂。

我盯着那封邮件和附件,看了很久很久。

然後,我打开回复框。这一次,手指不再那麽冰冷僵硬。

我认真地阅读了她的表演笔记,在她提出的几个具体表演处理细节上,给出了更进一步的建议和肯定。我没有感谢她,也没有提及任何工作之外的情绪,所有的交流都严格限定在“叶文婧”这个框架内。

但我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冰层之下,那被扰动的流水,似乎正试图寻找新的方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