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犹》篇开篇语:别总“走一步看一步”,遇事多问“万一出问题咋办”
要是谋划事情只看眼前、不往长远想,做起事来肯定会漏洞百出、特别草率;
人和人的处境会互相转换,好运和灾祸也会循环交替——今天你占优势,明天可能就落低谷,今天看似安全,明天说不定就藏风险;
真正老练有经验的人做打算,都会把问题想透、把后路留足,宁可考虑得深一点、细一点,也绝不肯马虎敷衍、只看表面。
这就是专门汇集“深谋远虑、防患未然”案例的“远犹”篇核心逻辑!
“远犹”不是“想太多”,是“提前把坑都想到”
说白了,“远犹”不是瞎琢磨没用的,而是懂得“局势会变、风险会藏”。比如之前讲的任文公——不等大乱爆,先让家人练“负重跑”,就是提前算到“战乱时跑得快、能扛粮才是生路”;还有魏相,在霍氏专权苗头刚冒时就建议“削权+废副封”,就是料到“权力太盛早晚会反”。这些操作看似“想太远”,其实都是提前堵上“未来可能掉的坑”,普通人觉得“没必要”,老江湖却知道“这才是保命保稳的关键”。
想做到“远犹”,关键不在“能预知未来”,而在“不侥幸、多兜底”。遇到事别先急着推进,多琢磨几句:“要是后续出变故,我有备选方案吗?”“现在图省事,以后会不会留下隐患?”比如职场上接项目,别只看“当下能不能完成”,想想“后续维护难不难、会不会有政策变动”;生活里做重大决定(比如买房、投资),别只盯“现在划算不划算”,考虑“万一资金紧张、市场变化,我能不能扛住”。多留一手准备,才不会被突状况打懵。
【管理智慧】
一、“谋之不远=敷衍翻车”:只顾眼前爽,早晚要补大窟窿
“谋之不远,是用大简”,说的是没长远打算的人,做事只会“简单粗暴凑活”:比如为了省成本,现在偷工减料;为了赚快钱,现在瞎搞促销——看似当下省事、赚钱,其实是给未来埋雷,等雷炸了,补都补不过来。
就像有人装修房子,为了省几万块,找没资质的游击队,表面看装得还行,住了半年就漏水、掉墙皮,最后重新装花了更多钱;公司为了冲短期业绩,逼着员工搞“一次性客户”(比如强行推销、隐瞒产品问题),看似当月业绩达标,后来客户投诉、口碑崩盘,新客户根本不敢来——这都是“短视操作”的坑,越凑活,越难收场。
二、“人我迭居,吉凶环转”:别觉得“我永远顺”,眼前的好坏都是暂时的
“人我迭居,吉凶环转”,说的是“今天你在高处,明天可能就轮到别人;今天你倒霉,明天可能就转运”——没有永远的顺,也没有永远的逆,要是因为眼前顺就飘,因为眼前逆就丧,都会栽跟头。
就像以前的“诺基亚”,觉得“自己的按键手机天下第一,没人能过”,不搞智能机研,结果苹果、安卓一出来,诺基亚立马被淘汰;有人刚毕业进了大厂,觉得“自己端上铁饭碗,不用努力”,结果公司裁员,他因为没核心技能,只能去小公司降薪;反过来,有人前几年做教培被裁员,没丧,反而学了直播带货,现在成了小有名气的主播——吉凶轮流转,关键是顺的时候别飘,逆的时候别躺。
三、“老成借筹,宁深毋浅”:靠谱的谋划,都要“想三层、防万一”
“老成借筹,宁深毋浅”,说的是真正靠谱的人,谋划事时会“想深想细,多留后手”:比如做项目,不仅想“怎么做成”,还想“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找工作,不仅看“现在工资多少”,还看“这个行业未来有没有展”——不图表面省事,宁愿现在多花点时间,也别让未来踩坑。
就像华为,早早就布局“鸿蒙系统”,不是“没事干”,是怕“安卓哪天断供”;有人存钱,不仅存“应急钱”,还会买“重疾险”,不是“杞人忧天”,是怕“万一生病没钱治”——这种“深谋远虑”,才是应对变化的底气。
四、核心启示:想练“远犹”思维,记住个“不短视”动作
不管是职场、商业,还是个人展,想避开“短视坑”,做到“长远赢”,照着这点做就行:
做决策前,多问“年后会怎样”
选工作、做项目、搞投资,别只看“现在好不好”,多想想“年后这个行业还在吗?这个技能还值钱吗?”——比如选“传统文案”前,想想“年后还有多少公司需要纯传统文案?”;搞促销前,想想“年后客户还会认这个品牌吗?”,想清楚长远,才不会选错。
顺的时候别飘,多留“应急后手”
公司顺的时候,别只顾着扩张、分红,拿出一部分钱搞研、布局新赛道;个人顺的时候,别只顾着享受,多学新技能、存应急钱——顺的时候留后手,逆的时候才不会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逆的时候别躺,多练“翻身本事”
公司遇到危机,别只顾着裁员、缩减成本,想想“能不能转型新业务”;个人遇到失业,别只顾着焦虑,想想“自己能学什么新技能,抓住下一个机会”——逆的时候练本事,等风向变了,才能抓住逆袭的机会。
简单说,“远犹”不是“想太多”,是“不瞎凑活、不瞎飘、不瞎躺”——眼前的省事、眼前的顺,都是暂时的;长远的深谋、长远的布局,才是真正的稳赢。毕竟,路是一步一步走的,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原文】
谋之不远,是用大简;
人我迭居,吉凶环转;
老成借筹,宁深毋浅。
集“远犹”。
《远犹》古代案例:
商高宗:学本事别只啃书本,多接地气、多懂实务才管用
商高宗&张昭:教太子别只读书!接地气、记实事才是真本事
商高宗:当太子先“扎进民间”,才懂老百姓的真实日子
商高宗还是太子的时候,他父亲小乙特意让他在民间住了很久,跟普通百姓一起出入、一起干活,就是为了让他亲身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知道老百姓的难处和需求。
张昭:劝唐明宗教皇子“记实事”,可惜皇帝没听
张昭早年曾在后唐明宗手下做事。当时明宗的几个皇子互相攀比着挥霍浪费,日子过得特别奢靡。张昭就上奏,提出了教导太子(皇子)的办法,大致意思是:“陛下的几个皇子,应该给每个人安排专门的老师,让皇子们放下身份,好好跟老师学习。每天只需要让他们记一件事——比如民间的问题、治国的道理,一年下来,记住的事就会越来越多。每个月月底,让老师们把皇子们记的内容汇总起来,上奏给陛下看。等皇子们来拜见您的时候,您就当面提问,要是十个问题里能答对五个,慢慢就能通晓‘什么会让国家安稳、什么会让国家危险’,深入理解‘做事成功或失败的道理’了。”可惜后唐明宗没采纳这个建议。
冯梦龙点评:教接班人,就得让他“接地气、懂实务”,别只搞书本学问!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教导太子时,一定要让太子去农家体验生活,看农民的住处、吃的穿的、用的农具,亲身感受农民的辛苦。洪武末年,朱元璋还选了一批秀才,让他们跟着东宫的官员轮流值班,在太子身边讲解民间的利弊、百姓的困难等实际问题。明成祖朱棣巡视北京时,也让两个皇长孙去村落里走访,亲眼观察农民种田、养蚕的过程。负责教导后代的人,都应该把这种方式当成典范。
-张昭提出的方法,真能成为千秋万代教导太子(继承人)的模板!比起让皇子们死读经书、学文人墨客的学问,这种“记实事、懂实务”的方式有用多了——毕竟将来要管国家、对百姓负责,光有书本知识没用,得知道民间真实情况、明白治国的实际道理才行。
商高宗的父亲和朱元璋、朱棣的智慧,在于知道“继承人将来要管百姓,就得先懂百姓”;张昭的清醒,在于看透“教皇子别搞虚的,记实事、明道理才是根本”。不管是培养接班人,还是自己学本事,都别总待在“舒适圈”里读死书,多去一线看看、多跟普通人交流、多记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学到能解决问题的本事。
【管理智慧】
一、接地气体验:别让继承人当“空降兵”,民间一线才是真课堂
商高宗和老朱家的核心操作,就俩字:“落地”——不让继承人飘在“顶层”,要让他们扎进“基层”,知道“下面的人在咋活、事在咋干”。这放现在企业里,就是“别让富二代直接当总经理,先从店员车间工人做起”;职场里就是“别让储备干部只待在办公室,先去一线跑业务做客服”。
为啥?因为“听别人说‘农民苦’”和“自己种一天地累得直不起腰”,感受完全不一样;“看报表说‘客户投诉多’”和“自己接十个投诉电话被骂哭”,理解也天差地别。只有亲身体验过,将来掌权管团队时,才不会拍脑袋做决策,才知道“该帮谁、该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