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设不服气:“那也得分人,有些人脑子不好使,背不下来,还不是白教?”
高老太太补充说:“教育孩子也得有条件啊,阳阳是孙子辈的,都是后来的事情,你高叔叔小时候也没得到父亲的很好指点,吃的穿的都顾不过来呢!
“再说,你高爷爷那时候也不在家住,那是有家不敢住。”
孙圆感慨地说:“那时候可真苦啊!”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屋子里光线柔和,高老太太眼神坚定:“虽说是苦日子,但那时候的人骨头硬,硬是靠着那份坚韧和亲情把日子扛下来,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孙圆和李建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孙圆轻声说道:“妈,那时候是不是大多数家庭都这样啊?”
高老太太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差不多吧,也不全是,有的家庭孩子少些,但大多数都有五六个呢。不像现在,讲究优生优育。”
孙圆突奇想:“妈,要是现在有人家生十几个孩子,那不得成新闻焦点了?”
高老太太笑了起来:“那肯定的,现在养孩子成本太高啦,奶粉、尿不湿、上学还有各种补习班的费用。”
李建设挠挠头:“而且现在人们观念也变了,注重生活品质,不会无节制地生孩子。”
孙圆好奇地问:“妈,那时候没有避孕措施吗?怎么会生那么多孩子呢?”
高老太太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说:“哪有现在这么方便的法子哟。那时候就靠一些土办法,也不准。再说,当时的想法就是多子多福,家里劳力多好干活。”
李建设忍不住插嘴:“土办法?啥土办法啊?”
(四)独居老人
李建设像个孩子似的,心里有十万个为什么。他想知道古时候的人是怎样计划生育的。
高老太太看了他一眼,略带羞涩地说:“就比如计算安全期之类的,可哪有那么准呢。还有喝些草药汤,但也没啥效果,有时候还喝出毛病。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分居,你高叔叔出生后,他爹就几乎不住在家里,在外面干活,过一段时间带着工钱,背着一袋子盐回家。
“把盐放到院子里,再把钱放进盐袋子里,转身又出去干活了,都不跟家里人打照面,就算是回了一趟家。”
孙圆和李建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天不说话。
高老太太想了想说:“那时候孩子生得多,到老了也热闹,子孙满堂的。不像现在好多老人,孩子不在身边,孤零零的。”
孙圆放下削好的苹果,轻声问:“妈,你是说独居老人的事儿?”
高老太太点点头:“前楼张婶的闺女在国外,一年回不了一次家。她风湿病犯了,还是社区志愿者送她去的医院。”
孙圆不解地问“为什么不请个保姆?”
李建设不容置疑:“你以为谁都有高叔叔家的条件啊?”
孙圆点头称是。
高老太太顿了顿,目光深远:“年轻时养儿防老,到老了才明白,防老的不是儿,是社会的良心。”
李建设若有所思:“妈,你是说现在的社区服务?”
高老太太拍了拍他的手:“不止是社区,你们看新闻里说的‘时间银行’__年轻人帮老人存服务时间,等自己老了也能换帮助。这法子好,‘互助不是施舍,是给尊严留条活路’。”
孙圆感叹道:“妈,你知道吗?新闻里说,现在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快三亿了。”
李建设补充道:“现在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了严峻的问题。”
高老太太摘下老花镜,声音低沉:“我那些老姐妹,有的住养老院,有的请保姆,可钱再多也买不来真心。上个月你刘姨摔了一跤,护工嫌他半夜按铃烦,把呼叫器藏起来了。”
高老太太眼睛泛红继续说:“人老了就像褪色的旧衣裳,再好的料子也怕被嫌弃。”
李建设攥紧拳头:“这种事情就该曝光。”
高老太太摇了摇头:“光骂有什么用?得从根上改。你们年轻人总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多少人真能做到?
孙圆附和道:“孝顺不是朋友圈的九宫格,是病床前熬糊的那碗粥。”
李建设和孙圆相互看了一眼,又同时把头转向高老太太,心里五味杂陈。
高老太太说出的一番话,让小两口刮目相看。
她天天看电视、看视频,然后做笔记,把自己喜欢的经典语录都记下来,并背下来,不会的字随时查字典,在小本子上练字,比学霸都认真。
说话的时候随口拈来,出口成章。那表达能力和语言水平比假专家厉害多了。孙圆紧紧握住婆婆的手,眼中满是愧疚,“妈,我们平时对您的关心不够。”
李建设也连忙说道:“妈,我们总是忙着自己的事,忽略了您真正需要的是陪伴。”
高老太太摆摆手,“我不是怪你们,只是有感而。”
李建设深吸一口气,认真地说:“妈,从今天起,我们每周都抽出专门的时间陪您,不只是在家陪着,还要出去走走逛逛。”
孙圆点头如捣蒜,“对对,妈,我们可以一起去公园散步,去菜市场买菜,就像小时候您带着我们那样。”
高老太太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你们有这份心就好。其实我也知道你们工作忙,压力大。”
孙圆靠在高老太太肩上,“再忙也比不上您重要呀。以前我们以为给您物质上的满足就行了,现在才明白精神上的陪伴更珍贵。”
李建设也保证:“妈,我们说到做到,您就等着享天伦之乐吧。”
李健设话没说完,高老太太的手机响了,是高小女,她惊喜万分,赶紧接收视频:“姐啊,你能过来一趟吗?连生他……”
喜欢未知何处是彼岸请大家收藏:dududu未知何处是彼岸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