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辇行至乾清宫门前,尚未拐弯,就见赵昌匆匆跑来,打了个千儿气喘吁吁地禀报:
“主子爷,科尔沁那边有折子递到!”
对于盛京和科尔沁的折子,玄烨一向是格外重视,赵昌见来人趁着夜色送进来以为是急事,拦停了銮驾,将折子递到轿前。
玄烨一把撩开帘帷接过,梁九功忙将宫人手里的宫灯拿来高高举在轿前照亮。
原来科尔沁部族已然知晓太皇太后凤体违和,病势沉疴之事,料想时日无多,便委婉上书,提议选送部落贵女入宫。
奏折中言,此女乃太皇太后幼弟满珠习礼的嫡亲孙女,与太皇太后血脉最为亲近,如今已长成,品貌端妍,性情贤淑,正值妙龄,宜充掖庭,以续姻亲之好,亦可慰藉圣心。
字里行间,透着草原部落敏锐的政治嗅觉与未雨绸缪的考量。
玄烨捏着奏折的手指微微收紧。
“老祖宗还没怎么着呢,他们倒先盯上了,急不可耐的很!”
玄烨将折子摔在赵昌身上,脸上尽是压抑不住的怒意。
赵昌吓得扑通跪地,大气不敢出。
不过片刻,他就冷静下来。
此番科尔沁提议送入宫中的并非寻常贵女,而是太皇太后的嫡亲侄女,血脉至亲,与早年早逝的那位达尔罕亲王之女截然不同。
若断然回绝,消息传到病榻上的祖母耳中,只怕真会伤了老人家的心。
自冲龄践祚,至如今君临天下,老祖宗于他恩重如山。
不仅在他幼年时竭力护持,稳住了江山社稷,待他年长成人,更是不恋权位,毅然还政,这份胸襟与付出,他始终铭记于心。
再者,维系与蒙古各部的和睦关系,关乎北疆安定。相较于寻常怀柔政策,皇室联姻往往是成本最低,却也最能笼络人心的方式。
于公于私,他似乎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玄烨抬手用力揉了揉眉心,闭上眼,再睁开时,已是一片深沉的平静。他朝帘外道:
“起驾,回乾清宫。”
“嗻!”梁九功连忙应声,指挥轿夫调转方向。
数日后,旨意传出,太皇太后的亲侄女即将入宫,册封为妃,赐号宣,为咸福宫主位,同样予以协理六宫之权。
众妃嫔一下子活跃起来,平妃是元后亲妹,宣妃是太皇太后嫡亲侄女,对主子爷都是意义非常,又都同时协理六宫,一山不容二虎,少不得要斗上一斗。
那些依附平妃,曾受其照拂的妃嫔,不免为之忧心忡忡;而一些心存嫉妒,暗中不满者,则开始翘期盼,巴望着平妃能被这位背景更为硬挺的宣妃压下一头。
宣妃尚未入宫,宫中已是暗流涌动。
太皇太后已是日日期盼,连带着病中都似有了些精神。皇考淑惠妃,皇考端顺妃,皇考恭靖妃每日都陪着太皇太后说话,对于这位来自家乡的小姑娘格外期待。
与对待章常在和十三阿哥时那种带着权衡的照拂不同,对这位血脉相连的侄孙女,太皇太后流露的是自心底的欢喜,这份融入骨血的亲情,竟似比什么良药都更让她舒心些,气色眼见着好了不少。
宫里纷扰一片丝毫未波及昭仁殿的宁静。
令窈依旧过着她的日子,心思不是围着玄烨转,便是系在一双儿女身上。元宵已满六岁,开蒙认字是头等大事。
令窈拿了《三字经》来教,小丫头竟是出乎意料的坐得住,能在书案前一连几个时辰地练字识字。
连原本主张循序渐进的令窈,被她这股子求知若渴的劲儿带动,一日便教了两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