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师生对话案例分析 > 第74章 课富人怎么教育孩子的当法家规矩儒家仁礼遇上资本教养(第1页)

第74章 课富人怎么教育孩子的当法家规矩儒家仁礼遇上资本教养(第1页)

蝉鸣声把午后的阳光撕成了碎片,刘佳佳撑着下巴,法学课本摊在膝盖上,昨天律所实习时看到的一幕还在眼前晃——那个哈佛毕业的实习生,张口就是康德的道德律,却在复印合同时偷偷篡改了日期。顾华转着笔,笔杆上贴着考研机构的标签,标签边缘已经卷了毛边,她妈早上还在说张阿姨的儿子去了牛津,你可得争点气。廖泽涛盯着课本上有教无类四个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壳——那是他爸公司的ogo,上周家族聚会上,二叔还在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不如早点进公司学应酬。

小景云的铅笔在素描本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校门,门柱上一边写着,一边写着,像两个吵架的小人。陈一涵的录音笔正对着讲台,里面存着她采访过的那位退休校长的话:现在的教育,一半像法家的刑具,一半像商家的包装,就是不像育人的土壤。

教授抱着个铁皮盒子走进教室,盒子上的锁锈得红。今天咱们聊个俗气的话题,他把盒子往讲台上一磕,锁芯一声弹开,富人怎么教孩子?不过得先从两千年前的两派吵架说起。

一、法家的冰与火:规矩里的成长密码

铁皮盒子里倒出一堆青铜色的小物件:刻着律令的竹简模型、微型的木耒(古代农具)、小小的剑鞘。教授拿起那片竹简模型,阳光透过上面的镂空文字,在黑板上投下法不阿贵四个影子。

法家觉得人性这东西,就像没驯化的野马,教授的指尖在竹简上划着,你给它水草,它可能反过来踢你。所以商鞅变法时,根本不跟你讲温情——想让秦国变强?简单,立规矩,守规矩的赏,破规矩的罚,没那么多废话。

廖泽涛突然嗤笑一声,手机壳上的ogo在阳光下闪了闪。我爸公司的考勤系统比这狠,迟到一分钟扣两百,可销售部老王天天迟到,业绩照样第一,老板还不是睁只眼闭只眼?他想起上周家族聚餐,堂弟把红酒洒在地毯上,婶婶笑着说孩子还小,可家里的佣人打碎个杯子,就得扣半个月工资。

教授没接话,拿起那把小剑鞘:商鞅的规矩里,最狠的是——教育只能教两样东西:种地、打仗。为啥?因为这是富国强兵的刚需。就像现在的某些精英教育,从小让孩子学编程、练演讲、啃金融,不是因为孩子喜欢,是因为这些能换成未来的筹码。

刘佳佳的后颈突然一凉,想起律所那位实习生的简历:三岁背唐诗,五岁学奥数,十二岁考托福,可昨天篡改合同日期时,眼睛都没眨一下。这算什么教育?她的指甲掐进课本,简直是把人当成工具打磨!

法家要的就是工具理性教授把木耒和剑鞘并排放着,你看这两件东西,一个能种粮,一个能杀敌,都是的。商鞅认为,道德说教都是虚的,不如告诉孩子做到a就能得到b,简单直接。就像现在有些富人给孩子定kpi:钢琴过十级奖励出国游,考试进前五十取消零花钱,把儒家说的,变成了可量化的交易。

顾华的笔尖在笔记本上戳出个小洞,墨痕晕成了朵难看的花。她想起表妹的作息表:早上六点背单词,晚上十点练书法,每个周末赶三个补习班,姑姑说这叫全面展,可表妹上次在电话里哭着说我连动画片都不知道演什么可这样长大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吗?她的声音有点颤,如果规矩只讲奖罚,那遇到没规定的事,他们该怎么选?

教授把竹简模型翻过来,背面刻着徙木立信四个字。法家也怕规矩成了摆设。商鞅在城南立木,说谁能搬到城北就赏十金,一开始没人信——就像现在有些家长,答应孩子考第一就买游戏机,真考了又说你应该更努力。可商鞅真的赏了五十金,从此秦国人知道,规矩不是说着玩的。

小景云突然举手,素描本上的两个字被画了个圈。我邻居家的哥哥,他爸是老板,从小就给他定了规矩:自己的书包自己背,打碎碗要赔钱,连跟司机说话都得说。这算不算法家的规矩?

教授点点头:规则意识。法家的高明之处,是让规矩成为习惯,而不是偶尔的表演。就像那位老板,不是在孩子犯错时才提规矩,是把守规矩变成了生活本身。现在很多富人教育孩子,表面学儒家的,骨子里还是法家的——比如让孩子学茶道,不是为了懂风雅,是为了练专注力;让孩子参加公益,不是为了培养善心,是为了积累人脉。

陈一涵按下录音笔的暂停键,沙沙声停了。可那位退休校长说,他见过太多名校毕业生,简历漂亮得像假的,却在团队合作里只会抢功劳,遇到挫折就崩溃。她翻开采访笔记,某页折着角,校长说他们学了一堆规矩,却没学会怎么做人

二、儒家的温与润:品德里的成长根基

教授从铁皮盒子里拿出个小小的青铜鼎模型,鼎身上刻着两个字。法家像冰,儒家像水。他把鼎放在竹简旁边,孔子看到战乱中的百姓,觉得光靠规矩治不了人心。他说不学礼,无以立,这个不是点头哈腰,是懂得尊重人;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不是道德绑架,是心里装着别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景云的铅笔在两个字旁边画了颗心。我爷爷教我写毛笔字,总让我先学字,说写不好人,字再漂亮也没用。有次我把墨水洒在他的宣纸上,他没骂我,就说知道错了就好,下次小心。这算不算儒家的教育?

教授笑着点头:因材施教。孔子教子路要谨慎,教冉有要勇敢,就像现在有些富人,不逼着孩子学钢琴,反而带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不天天讲大道理,而是在孩子欺负同学时,蹲下来问如果别人这样对你,你会难过吗

廖泽涛突然想起去年暑假,他爸带他去山区助学。那个被资助的小女孩,穿着补丁衣服,却把最好的红薯干塞给他。回来的路上,他爸没说你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只说记住这种被人惦记的温暖,以后也要这样对别人可我二叔说这是,他的喉结动了动,说富人做慈善都是为了避税,教孩子善良就是教他们软弱。

教授拿起那片竹简,又放下,拿起青铜鼎:法家怕成了软弱,儒家怕成了冰冷。其实孔子也讲,但他的是有温度的。比如他说父母在,不远游,不是捆住孩子的脚,是教他懂得牵挂;他说君子喻于义,不是不让孩子追求利益,是教他别丢了底线。

顾华的笔记本上,张阿姨的儿子旁边,多了行小字:听说他在牛津经常帮同学占座,还教当地老人用翻译软件。她之前总觉得,优秀就是考高分、上名校,现在突然明白,那些没写在成绩单上的东西,或许更重要。

现在很多富人学儒家,学的是皮毛。教授的指尖在鼎上的字摩挲着,给孩子穿汉服、读论语,却在背后教他做人要狠;带孩子参加茶道课,转身就说别跟穷人家的孩子玩。这哪是儒家?是用仁义包装的功利。

陈一涵重新按下录音笔,里面传出退休校长的声音:真正的儒家教育,是让孩子看见跌倒的老人会扶,捡到别人的钱包会还,不是因为怕被骂,是因为心里过不去。她想起那个被资助的山区女孩,收到捐赠的图书时,在扉页上写了,字歪歪扭扭,却比任何书法作品都动人。

刘佳佳的指尖划过课本上程序正义四个字,突然想起律所那位实习生的另一个细节:他帮保洁阿姨搬过重物,还会记得前台姑娘的生日。或许教育就像鼎,她轻声说,得有法家的站稳,也得有儒家的装着温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