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荷这几天没闲着。
她拿着一个小本子,从早到晚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转悠。
国营饭店、工人食堂、单位招待所,但凡挂着“吃饭”两个字的地方,她都要进去转一圈。
有时候装成顾客点菜,有时候跟大妈大爷闲聊几句,回来就在本子上记得密密麻麻。
第三天晚上,她坐在四合院的石桌前,就着昏黄的灯光,开始写那份计划书。
陆铮搬了把椅子坐在旁边,看她一笔一画地写,手都没停过。
“你这是要写多少?”陆铮问。
“不多。”姜晓荷头也不抬,“五千字左右。”
陆铮挑了挑眉。
五千字,在这个年代,可不是个小数目。
姜晓荷写得认真,每一个数据,每一条建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从菜品定价,到食材采购,再到卫生标准,甚至连员工培训都写了。
她还特意标注了三个重点:
第一,降低菜价,让普通百姓吃得起。
第二,提升服务,让顾客吃得舒心。
第三,带动就业,为街道解决十个下岗工人的工作岗位。
最后一条,是她专门加上去的。
她知道,这个年代,“就业”两个字,比什么都重。
写完最后一个字,姜晓荷放下笔,甩了甩手腕。
“好了。”
陆铮拿起那沓稿纸,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他没说话,但眼里闪过一丝赞赏。
“明天我去找王主任。”姜晓荷站起来,伸了个懒腰。
就在这时,院门被敲响了。
忠叔去开门,回来时身后跟着一个头花白的老人。
老人穿着一身洗得白的中山装,戴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提着一个布包。
“三少爷。”老人走到陆铮面前,恭敬地点点头。
陆铮立刻站起来:“方叔,您找到了?”
老人点头,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牛皮纸袋。
“找到了。”他把纸袋递给陆铮,“当年的档案,我按您说的,复印了一份。”
陆铮接过纸袋,手指都在微微颤抖。
他打开纸袋,抽出里面的文件。
那是一份泛黄的档案,上面盖着红色的公章,字迹工整。
姜晓荷凑过来,和陆铮一起看。
档案的开头,写着“前门大街产业变更登记”。
往下翻,赫然看到一栏:
“赵家菜馆,原陆氏私产,清算后收归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赵氏家族获优先经营权。”
姜晓荷的心跳快了几拍。
她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