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的书房,空气里浮动着初秋的凉意和熬夜特有的干燥。
王小河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是打开的申请系统页面,光标在个人陈述的文本框里闪烁。
她的头随意挽着,产后恢复得不错,但眼下的淡青色透露出持续的精力消耗。
视频窗口里,白杨的脸带着熬夜后的亢奋,正指着共享屏幕上美国it城市规划系某个研究小组的页面,语飞快:
“……看这里,小河!陈教授的韧性城市网络研究,跟你那个动态风险模型的思路几乎完美契合!他们最新的项目就在处理多节点并失效的模拟,简直是为你的方向量身定……”
白杨的声音里是纯粹的学术兴奋,眼睛亮得惊人,“而且他们的跨学科平台太强了,工程、数据、政策……机会太难得了!”
王小河的目光紧紧锁在屏幕上那些英文介绍和项目细节上,心跳微微加。
一种久违的、被巨大可能性击中的战栗感沿着脊椎爬升。
白杨说的没错,这正是她梦想中的研究土壤。
一种原始的、对知识疆域开拓的渴望在胸腔里轰鸣。
“确实……太合适了。”
她喃喃道,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那是她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对吧!”
白杨的笑容在屏幕那头绽开,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明朗和感染力,“我们一起申!有你在,这个项目拿下概率至少翻倍!我们是最佳拍档!”
他语气坦荡,那份志同道合的默契和并肩作战的期待毫无掩饰。
书房门被轻轻推开。
孟燕臣端着一杯温热的牛奶走进来,脚步无声。
他穿着家居服,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先扫过王小河专注而亮的侧脸,然后落在视频窗口里白杨年轻朝气的脸上。
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将牛奶放在她手边。
“很晚了。”
他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只是陈述事实。
“嗯,马上。”
王小河随口应道,眼睛没离开屏幕,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了几个词,“白杨在说it的项目,陈教授那个组,方向特别对路。”
孟燕臣的目光在it的校徽上停留了一瞬,镜片后的眸光几不可察地沉了沉。
“it?美国?”
他重复了一遍,语气依旧平淡,“项目强度很大,远离家庭,环境陌生。尤其博士阶段,压力是几何级增长的。”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王小河,“你现在的身体恢复是基础,两个孩子也需要稳定的环境。现在去,是不是太激进了?”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像一份客观的风险评估报告。
王小河敲击键盘的手指慢了下来。她转过头,看向孟燕臣。
灯光下,他眉宇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那是父亲和医生叠加的重量。
她能理解他的担忧,那些担忧本身是真实的。
但理解不代表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