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燕臣的指尖在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上滑动,打开一封新邮件:
【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年度工作安排】
视线在那个“重点项目答辩日期”上停留了足足三秒,食指轻轻叩击光滑的木质桌面,心底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紧绷。
答辩时间:明年月中下旬。
预产期:明年月日。
这两个日期,如两颗小行星,在精密的星图上轰然相撞。
国自然基金(nsfc)面上项目,作为国内基础研究领域最高级别、竞争最惨烈的资助项目之一,它意味着什么,孟燕臣太清楚了。
这不仅关乎巨额的、动辄数百万的研究经费,更是一个学者科研能力、创新价值和未来潜力的最高级别认可。
是通往学术金字塔顶端的核心阶梯,是评聘正高级职称不可或缺的硬通货。
小河为了这个项目,投入了多少心血,过去大半年,他看着她像当年备战高考一样,甚至更加苛刻地对待自己。
查阅海量文献,构建理论模型,设计实验路线,反复推敲立项依据和创新点。
每一个字、每一张图都凝聚着她严谨到近乎苛刻的理性思维和追求卓越的野心。
这是她学术生涯的关键一跃,是她规划中明年排名第一、优先级越一切的头等大事。
而项目的最后一道、也是最残酷的关卡,就是现场答辩。
孟燕臣自己转岗搞教学和科研以后,作为卓有成就的临床科学家,经历过不止一次nsfc的答辩现场。
那绝不是走过场的温和交流,而是真正的学术角斗场。
提前o分钟签到候场。
意味着至少需要提前一小时以上到达指定地点,神经从那一刻起就要绷紧。
全程站立汇报并回答问题。
通常时长o分钟汇报,加上专家提问环节,总时长可能长达一小时甚至更久。
全程保持思维敏捷、表达清晰、仪态端庄,对体力、脑力和意志力都是极限考验。
正装出席,会场冷气通常开得很足,但台上的聚光灯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冷汗浸透衬衫是常事。
评委专家阵容强大且极其刁钻。
由本领域顶尖学者组成,提问往往直指项目最薄弱、最核心的关键点,不留情面。
逻辑漏洞、数据瑕疵、创新性不足,都会被毫不客气地揪出来。
孟燕臣亲眼见过一些心理素质稍差的申请人,在台上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煞白,甚至强忍泪水离场的场景。
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心理承受力的终极试炼。
答辩期间,手机等电子设备必须关机并上交,完全与外界隔绝。
现在,这个对王小河而言至关重要的答辩日,撞上她的孕晚期,很有可能就在预产期前后。
孕晚期最后阶段,身体的重负已达顶峰,胎儿随时可能动。
任何一点额外的压力,无论是精神的极度紧绷,还是生理上长时间保持紧张姿态,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刻,书桌对面的王小河正埋于厚厚的一堆规划图纸中。
她穿着宽松的白色纯棉家居服,长随意地用一支铅笔挽在脑后,几缕碎俏皮地垂在额前。
眼睛亮晶晶的,是闪烁着沉浸在思维迷宫中的专注光芒。
手中的笔沙沙作响,留下流畅的线条和秀美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