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昨晚听闻戚妤抱恙,宫人又说的模糊不清,加上戚妤怀孕,他就有些急了,疏忽大意之下只看到了那张神似的侧脸,心口便中了一刀。
那刀上其实还涂了毒,但事後孟舍说,他原本中过寒毒,误打误撞,刀上的毒延缓发作了。
孟舍为他解了毒,不过卧床静养却是避免不了。
但乌时晏如果那麽听话就不是他了,见伤口被包扎好,他便掀开锦被,准备离开,谁知走了几步,轰然倒地。
孟舍压根没走,他就知道陛下会这样,听到声音长叹了一句就赶忙快步进来了。
于是乌时晏被困寝宫,只能着手调查昨日之事。
他不想让禁军围了裴府,因为那得师出有名,他不愿戚妤名声有损。
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戚妤昨晚是自愿与赵婉仪相换,代替赵婉仪回到裴府的。
虽然离开皇宫时,戚妤是被裴谨抱走的。
但与赵婉仪的丫鬟从宫室中出来,戚妤却是清醒着离开的。
林二是这样说的,裴夫人主仆安然离开,她自然认为贵妃好好呆在殿内,这才没有警觉。
再加上戚妤与赵婉仪断不掉的血缘关系,让乌时晏有了一个猜测。
戚妤意外与赵婉仪相认,得知她们家族与他的仇,但戚妤下不了手,也不想向他寻仇,因而让赵婉仪代替了她。
从赵婉仪曾经的种种,可以看出,她蛰伏在裴府,但从未有一丝动摇想弑君的想法。
而戚妤,乌时晏不相信她对他没有情。
种种的阴差阳错下,这才造就了今日的局面。
赵婉仪都能为了戚妤舍生忘死,让戚妤置身于这场谋算之外,再以裴夫人的名义活下去,他若围了裴府,岂不是连戚妤最後一条生路也断绝了?
他与戚妤之间,竟真横亘着世仇。
乌时晏翻开关于京城顾家的册子,彼时兴盛的顾家,确实是他抄的。
父皇并不想早早立下太子,大皇子即便占了长,又颇有贤明,被多方投效,父皇也只是封了大皇兄为宁王。
乌时晏十几岁时,宁王虽是他兄长,但已经三十有馀,但奈何上面压着一个头脑还未糊涂的皇帝。
纵使宁王筹谋再多,皇帝不死,他手段施展不开,终究只是王爷。
但彼时,父皇已经容忍不了宁王日渐滔天的势力了,准备给宁王一个教训。
于是选来选去,当时处在世家前列,又是宁王一党的顾家首当其冲,各种罪名如雪花般飞入庙堂。
在夺嫡中,纵使顾家家主再洁身自好,再约束身边人,但世家大族的支脉盘根错节,并不是所有的顾家人都无欺男霸女贪赃枉法的过错,于是顾家理所应当的倒了。
最後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是乌时晏促成的。
父皇教了他手段,他在为父皇对付宁王时增长了经验。
不然,在登基後他也不会将一个满目疮痍的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再聪明的皇子,也需要人引路。
之後的事就是衆所周知了,一个深受皇帝宠爱的七皇子,被百般手段逼出京城,也不算太冤。
顾家家主的子嗣不少,其中正妻生的一对双胞胎女儿深得他喜爱。
大的叫顾鸾,小的叫顾妤。
顾鸾,孤鸾,孤鸟,侧面印证了她孤独笃行的前半生,顾妤的妤,固然有原本的聪明伶俐之意,戚妤也确实是这样一个人,但也是婕妤的妤,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她是为皇帝妃嫔的命运。
乌时晏也知道了顾妤为何会化名戚妤了,因为戚妤的母亲姓戚,来历已经不可考究。
当初,顾府提前得知消息,秘密将一双女儿送了出去。
赵婉仪跟赵氏姑父姑母离开,戚妤则跟着嬷嬷逃去河东郡,自此了无音讯,下落不明。
乌时晏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是他害了戚妤家破人亡,既如此,他还有何颜面出现在戚妤面前,打着为她好的名义将她带回皇宫?
恐怕此时戚妤最不愿的就是见到他,和他呆在一起。
至于裴谨,他是年少时便与顾家姐妹相熟,这次乌时晏查的很细,自然也知道了,赵婉仪与裴谨是同门,因而那时,裴谨便有机会碰到戚妤。
裴谨与戚妤认识的时间,比他还早很多。
若裴谨打着青梅竹马的名义,戚妤即便不记得什麽,也会与裴谨亲密许多。
乌时晏沉默了下来,嘴唇惨白不带一丝血色。
乌时晏无法想象,戚妤会以仇恨的目光看他,决绝地从他身旁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