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大司乐是什么朝代的机构 > 白衣翩然(第2页)

白衣翩然(第2页)

不惧人间天子,不怕万国诸侯,千军万马,视若草芥。天地之间,唯有无形之道最大,无形之德最尊。

而舞者将以身体表现和演绎这一真理的秩序。

这是阿秋首次感受到,孙内人身上发出的无形之气。

那是与武者截然不同的,毫无攻击性,柔和中正却能慑住全场的源源不断之力。

而这力量的源头,正以孙内人为圆心,逐渐散发出来至这六十四人的方阵。

此刻场中鼓点节律已变为羌笛的曲调,其声苍劲而幽然,充满着垓下之围,胡马嘶鸣般的紧张与动感。

白衣白袍,玄鸟面具的万俟清手持羌笛,踏足场内正中心,正以奇特步法绕场而转。

这是名为“禹步”的巫行之步。

而他每一步,都有意无意带得场中那条由千人军队组成的巨龙,随他而动,便似心驰意旷,神魂皆醉一般,摇曳着长长的身子,听凭着他这吹笛人的指挥,前後进退,又作舞旋。

场内酣醉的却不只是场上表演的这千人,更有围观参加祭典的近万臣民。

北羌人无不神情狂热,狂呼“天命之子!”“天佑我族!”吼声一时惊天动地,足可撼动这百年故宫。

到了此刻,即便是阿秋亦不得不承认,北羌确是勇士的民族,刻在血脉里的狂放与暴戾,何曾不是另一种巨大而残酷的力量。

但她也不会忘记,这野蛮的力量,曾碾碎了汉统的半壁江山,将所有以正统汉人自居的人,均驱赶到长江以南。

但即便在这狂热的臣民中,亦有少数面孔,不为所动。

那是汉人大臣与百姓的面孔。

准确来说,是想要附和亦觉勉强的面露茫然,是实实在在缺乏了骨子里的那种精神共鸣。

《破阵乐》歌颂的是北羌战士的英武善战,北羌天神的庇佑,但对于汉人来说,那是被征服的屈辱血泪历史,北羌的天神对汉人来说也缺乏亲和力和熟悉感。

万俟清轻巧地吹着羌笛,瞧其方向,却是带着由军队组成的巨龙,向阿秋这边而来。

而阿秋心中亦没来由一紧。

这应只是按例的巡场绕圈,所过之处所有观瞻者均发出阵阵欢呼喊叫,称颂帝王与神灵。

但不知为何,她感到万俟清的注意力,已经锁定在这边。

这纯属于她受万俟清教养多年後,一种近似心有灵犀的感觉。

第一个升上来的念头便是:难道万俟清发现了她?

第二念则是立即自我安慰,绝无可能。因为这一路同行的公仪休和萧长安都未发现她,方才抵达此处的万俟清更没理由发现她。

白衣翩然的万俟清且吹且行,倏忽便到了她跟前,一双锐利无比的目光向她扫射而来。

阿秋心中一凛,宽大衣裳下身体不自主便发紧。这是高手被人盯住的本能反应。

而她于此一瞬,亦进退两难。

若不提气戒备,随时预备出手,则难防万俟清识出是她,立时出手。

可若身体作出戒备姿态,也许万俟清本是无意为之,却会引发他察觉可疑与异常。

她在此两难之间,直觉脊梁冷汗涔涔而下,瞬间湿透背上衣裳。

就在此时,一声轻吟在她耳畔响起。

是孙内人稳重且温和的长吟,一字一句,字字清楚圆润。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孙内人不会武功,此刻却是以歌咏之法吟来,字字平和中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吟声方止。

面具之下,不辨表情,但阿秋瞬时见万俟清眼神忽然如遭雷噬,而後露出的是绝难置信的表情。

连场中回旋的羌笛之音,都瞬间一滞。

他的目光早已离开阿秋,而是凝注于孙内人身上。

那目光深深,瞬时浮现的,竟是似见故人,又知非其人的彷徨无措。

孙内人戴着面具,即便她不戴,万俟清就能认得她,记得她吗?

阿秋亦终于明白自己这边为何会引得万俟清注意,那并不是因为万俟清认出了她,而是在整个祭天高台上,这是唯一一片不为他的羌笛之音,鼓乐之势有分毫震动的场域。

她即便身体本能有所警觉,也不会令万俟清过多注意,因为这里除了孙内人四人,其馀人人都会武功。此外场中更有衆多其他军兵和汉胡两族的武人。

真正引得万俟清注意的,是这里竟然有一支——并不臣服于他这,古往今来,旷古绝今唯一的千人军阵大乐的方阵。

汉统,天子享八佾之舞,令六十四人成阵,已是最高规格的舞拜规格。哪怕後世女宴俗乐,同时过百人亦为罕见。以军阵列舞,且达千人之衆,以舞乐历史而论,也足以扬威天下,令後世诸侯群起效仿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