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遭蓦地安静下来,寒门学子们纷纷抬头,眼中闪烁着熠熠光亮;
世家子弟们的笑容则僵硬在脸上,崔浩面色铁青,手指着我,半晌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便是寒门所拥有的底气,恰似那些于逆境中默默坚守、奋力拼搏的普通人,终究能够凭借实力打破偏见。
“好一个‘在志不在门第’!”一声赞叹从人群后传来。
我们回头望去,只见一个穿粗布灰袍的中年男子站在那里,肩上背着个布卷,手里拿着支秃笔,脸上沾着墨渍,眼神却亮得惊人。
崔浩见有人出头,更觉难堪,狠狠瞪了我一眼:“咱们考场上见真章!我倒要看看,寒门怎么出真龙!”说罢,带着子弟们悻悻离去。
人群散去后,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拱手笑道:“在下吴道子,方才见公子言辞铿锵,实在佩服。”
我心中一惊,眼前这人竟是画圣吴道子?传闻他画技通神,尤擅佛道人物,没想到会在此偶遇。
“学生李白,见过吴先生。”我连忙拱手还礼,岑掺也收起怒气,满眼崇拜地看着吴道子。
吴道子指着不远处的字画摊:“我在那摆摊卖画,赚些盘缠。公子若不嫌弃,不如去摊前一坐?”
我们跟着他走到摊前,只见布上摆着几幅山水小品,笔墨豪放,气韵生动,虽非传世名作,却也颇具风骨。
“先生的画,笔力如剑,气韵天成。”我由衷赞叹。
吴道子哈哈大笑,从布卷里取出一张泛黄的宣纸:“公子既懂笔力,这张‘笔阵图’便送你。”
纸上用朱笔勾勒着几笔线条,看似简单,却暗含提按转折之妙,旁题“笔阵者,心阵也”。
“这……太过贵重了。”我连忙推辞。
吴道子却将纸塞进我手里,目光郑重:“我观公子眉宇间有英气,却藏着郁色。”
他指着“笔阵图”,“笔阵如战阵,心正则笔正,力足则锋锐。世家子弟虽有捷径,却失了笔力根基,终究成不了大器。”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令我恍然大悟。
我不禁想起杜甫赠予的《考工记》,其中“材有美,工有巧”与“心正则笔正”的理念可谓异曲同工。
这就如同现代社会行事,即便技巧精湛无比,倘若缺失初心与实力作为支撑,终究难以长久。
我紧紧握住《笔阵图》,文胆处传来的暖意与指尖下的宣纸相互交融,心中的愤懑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坚定。
“多谢先生指点!”我深深鞠躬。
吴道子摆摆手,又拿起秃笔,在纸上画了只振翅的雄鹰,“待公子金榜题名,我再为你画一幅《大鹏展翅图》!”
他的笑声爽朗,随风飘向远方。
告别吴道子后,我们回到客栈时,高士已醒,正对着一盘胡饼大快朵颐。
见我们回来,他含糊不清地问:“怎么样?贡院好进吗?沿路有没有现什么好酒?”岑掺白了他一眼:“就知道吃!刚才李兄差点跟崔浩打起来!”
我把《笔阵图》铺展在桌上,与《考工记》并排陈列。
月光透过窗棂倾洒在纸张之上,朱笔勾勒的线条与泛黄的书页相互映衬,散着别样的力量。
“崔浩说寒门无真龙,”我手持笔杆,在指尖轻轻转动,“那我们便以笔墨,让他瞧瞧何为真龙气象。”
高士终于放下胡饼,眼神变得认真:“对!咱们三个联手,定要把那些世家子弟比下去!”
岑掺点头附和,从书箱里翻出《昭明文选》:“我这就再温一遍策论写法,绝不能输!”
客栈的油灯噼啪作响,映着我们三人的身影。
窗外的秋风掠过龙门山,带来草木的清香。
我摩挲着“笔阵图”上的字迹,想起城外的文气共鸣,想起吴道子的话,心中再无波澜。
科举如战场,笔墨似刀剑。
世家构筑的壁垒固然坚固,然而寒门学子的笔力与初心,却能穿透一切阻碍。
今夜,洛阳城灯火辉煌。
明日,贡院将见证一场激烈的笔墨交锋。
我紧紧握住笔杆,笔尖在摇曳的灯影下闪烁着微光。
夜色愈深沉,客栈内鼾声与读书声相互交织。
桌上,《考工记》与《笔阵图》静静摆放着,它们所承载的,不只是学问与技法,更是跨越时空的期许与力量。
秋风透过窗棂,轻轻翻动着书页,仿佛在低语:心有丘壑,笔有锋芒,岂惧前路风霜。
喜欢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请大家收藏:dududu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