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诗人是谁 > 第92章 头铁的洛阳郑氏(第1页)

第92章 头铁的洛阳郑氏(第1页)

洛阳百姓的热情,比深秋的暖阳还让人暖心。

张老栓真的请我们去吃了洛阳水席,八碗八碟摆了满满一桌,汤汤水水冒着热气。

赵小乙捧着碗“吸溜”喝得满脸是汤,还不忘念叨:“这酸辣汤真够劲,俺得跟后厨学学!”

鲁二则跟着洛阳的老铁匠逛了半天铁匠铺,回来时怀里揣着块玄铁,宝贝似的摸个不停。

返程的路上,周平送我们出的城,手里还攥着新签的诗词契约:“李大人,有了这契约,还有您立的规矩,洛阳的百姓再也不用怕世家欺负了!”

我看着他眼里的光,心里却沉甸甸的。

这件事解决了,可若没有制度约束,其他地方的世家会不会也像郑氏这样,钻空子欺压寒门?

诗词契约是“盾”,可还得有“规矩”这把“剑”,才能真正护得住天下百姓。

回去路上用了四天,终于回到长安。

刚进格物院,苏明就带着几个文社学子迎上来,手里捧着厚厚的账本:“李大人,诗契坊又签了两百多份契约,都是长安的普通商户和农户。”

可还有人来问,能不能把利息再降点,有些农户说就算三分息,秋收要是歉收,还了钱之后生活就很艰难了。”

沈括也凑过来:“我查了长安的借贷记录,世家私下放贷,最低的月息也有六分,有的甚至到一钱。”

“咱们的诗词契约定三分息,已经比世家低很多,可还是有百姓承受不起。”

“要是能有朝廷的律令,把官贷利率定个上限,再设个救济仓,歉收时能借粮借银,就好了。”

沈括这话,正戳中我心里的想法。

宏观调控,不就是用制度平衡供需、保护弱势群体吗?

在这个世界,就能变成朝廷的《平准令》!

我一拍石桌:“对!咱们就奏请陛下,立《平准令》,规定官贷月息不得过五分,低于世家的私贷;

再设‘救济仓’,由朝廷拨款,秋收歉收、百姓遇灾时,能无息借粮借银,等年景好了再还。

这样既约束了世家的高息放贷,又能帮百姓渡过难关!”

赵小乙听得直点头:“还是李大哥想得周全!有了这令,那些想靠高利贷赚钱的世家,就没辙了!”

鲁二也咧嘴笑:“俺这就去军械坊喊人,把《平准令》的草稿抄个几十份,贴在长安街头,让大家都知道!”

我赶紧拉住他:“先别急,得先奏请陛下同意,这是朝廷律令,不是格物院的规矩,得先得到陛下的准许。”

第二天一早,我带着沈括整理的借贷数据、洛阳的案例,还有《平准令》的草稿,去了皇宫。

武则天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见我进来,放下朱笔:“太白从洛阳回来,可有收获?”

我把洛阳的事简略说了,然后递上《平准令》草稿:“陛下,洛阳之事让臣明白,光有诗词契约不够,还得有朝廷律令护航。”

“这《平准令》能定利率、设救济仓,护寒门,抑世家,还请陛下恩准推行。”

武则天拿起草稿,仔细看着,眉头却渐渐皱起来:“月息五分,低于世家私贷,世家怕是会反对;”

“救济仓要朝廷拨款,国库最近因格物院的器械研,本就紧张,怕是难办。”

我赶紧上前一步:“陛下,世家反对,是因为断了他们的高息财路,可百姓受益,就能安稳民心;”

“救济仓的拨款,可从世家的违规罚银里出。”

“之前太原王氏、荥阳郑氏都有违规,罚银加起来,足够救济仓运转。”

“而且官贷利率低,百姓能按时还款,朝廷还能有小额收益,一举多得!”

提到王氏和郑氏,武则天的眼神动了动。

她放下草稿,沉吟片刻:“你说的有道理,可世家势力盘根错节,若强行推行,恐生事端。不如先在长安和洛阳试点,若效果好,再推广到全国。”

我心里一松,连忙躬身:“谢陛下!臣定不负陛下所托,把长安的试点做好!”

走出御书房时,阳光正好洒在宫墙上,金灿灿的,像洒了一层希望。

回到格物院,我们立马忙活起来。

苏明带着文社学子去宣传《平准令》,赵小乙和鲁二去监督官贷的放点,沈括则负责救济仓的选址和粮食储备。

没几天,长安的寒门子弟就都知道了《平准令》。

不少人去官贷点借钱,脸上都带着笑:“以前借世家的钱,怕还不上利滚利,现在有了朝廷的官贷,踏实!”

可没高兴几天,洛阳就传来消息,荥阳郑氏抗拒《平准令》,不仅不按五分息放贷,还把家里的粮仓锁起来,囤着粮食不卖。

洛阳的粮价一下子涨了三成,百姓买不到粮,有的甚至饿肚子。

周平急得写信来:“李大人,郑氏说《平准令》不适用世家,还放话说,要是朝廷逼他们,他们就联合洛阳其他世家,断了长安的粮道!”

我看着信,手里的茶杯差点摔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郑氏在洛阳刚吃了亏,现在竟敢囤粮对抗朝廷律令,这是把陛下的宽容当软弱!

鲁二气得撸起袖子:“俺这就带几架霹雳炮去洛阳,把郑氏的粮仓炸了,看他们还敢不敢囤粮!”

赵小乙也跟着点头:“对!上次在洛阳没收拾他们,这次得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律令不是摆设!”

“不可。”沈括拦住他们,“炸粮仓会伤了百姓,还会让其他世家觉得咱们蛮横,也不合礼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