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李白笔下的诗 > 第103章 各取所需(第1页)

第103章 各取所需(第1页)

回到住处时,已是亥时末,院里的树被月光照得筛下满地碎银。

赵小乙揉着眼睛跟在我身后,嘴里还嘟囔着“明天要早起给大人准备笔墨”,鲁二则扛着一捆刚劈好的柴,说“夜里冷,给大人多烧些炭火”。

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心里暖烘烘的,推行推恩令的路上,这些细碎的陪伴,倒成了最踏实的支撑。

我让赵小乙去睡了,我自己则进了书房,点亮烛火,把李靖的旧笔记和三镇的地图摊在桌上。

沈括知道我要连夜修订《推恩令疏》后,也提着食盒赶来了。

食盒里面装着热乎的胡饼和茶汤,他来了后先把食盒打开让我吃点东西:“大人,熬夜伤神,先垫垫肚子。引经据典的事,我帮你查典籍,你专心琢磨条款。”

我拿起一块胡饼,咬了一口,温热的饼香混着芝麻味在嘴里散开。

边吃边说道:“辛苦你了,这次修订,重点要在合法性上做文章,还要加一条能约束藩镇的硬条款。”

沈括点点头,拿出《周礼》和《汉书》,翻到做好准备标记好的折角的地方说:“《周礼?夏官》里封邦建国,以藩屏周,正好能对应推恩令分地护朝的初衷;”

“《汉书?晁错传》里的削藩策,可用来论证‘强干弱枝’的必要性。”

烛火摇曳,我们俩一人伏案写,一人翻书查,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在夜里格外清晰。

写到“分地细则”时,我忽然停住笔,之前只想到让藩王子弟分地纳贡,可若藩王阳奉阴违,暗地里仍掌控兵权,推恩令还是会流于形式。

“得加一条藩王世子入长安为质。”我拍了拍自己的脑门,这个关键点不能忘记了。

沈括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点头:“大人说得对!世子在长安,藩王便不敢轻易叛乱,这是约束他们的关键。”

“只是……”

“会不会显得朝廷太强硬,惹得田承嗣反感?”

我望着窗外的月亮,想起周校尉带回的“必反”二字,语气坚定:“安路山、史思明已露反意,若不加点硬条款,推恩令就是纸老虎。”

“田承嗣若真心归顺,不会在意这点约束;”

“若他有异心,这条款正好能试探出来。”

赵小乙不知何时醒了,揉着眼睛走进来:“李大哥,俺帮你研墨!”

“这世子入质的条款好,俺之前听老兵说,当年平定东突厥,就是让可汗的儿子留在长安,才安稳了好几年。”

他研墨的力道没个准头,墨汁溅到了手背上,引得我和沈括都笑了,这小子,倒也懂些门道。

一直忙到寅时,《推恩令疏》才算修订完。

疏文开头引《周礼》“封邦建国”定基调,中间用《汉书》削藩策论证必要性。

新增的“世子入质”条款放在末尾,还特意注明“世子在长安可入国子监读书,享朝廷俸禄”,既显约束,又留恩惠。

沈括把疏文读了一遍,笑着道:“大人,这疏文既有典籍支撑,又有实际约束,陛下看了定然满意。”

我伸了个懒腰,窗外已泛起鱼肚白,远处传来报晓的鸡鸣。

鲁二端着热水进来:“大人,洗把脸清醒清醒,俺把马车备好了,这就去皇城?”

我刚点头,院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还夹杂着压低的呼喊:“李大人!魏博来的人,有急事求见!”

“魏博的人?”我心里一紧,寅时来访,定是田承嗣那边有了动静。

沈括立马吹灭了一半烛火,赵小乙握紧了腰间的短刀。

鲁二拉开门,进来一个显得风尘仆仆小心翼翼的人,身上沾着露水。

来人见了我之后单膝跪地:“小人是田节度使的心腹,姓李,奉节度使之命,连夜来给大人送消息。”

我扶他起来,示意他坐下:“李先生不必多礼,田节度使让你带的什么消息,但说无妨。”

只见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打开,里面是一块刻着“魏博”二字的令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