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知韫正伏在桌前,专注地校对报告。
她穿着件浅灰色的羊绒衫,袖口微微挽起,露出纤细的手腕和那块素净的表。台灯的光晕温柔地笼罩着她,勾勒出清冷的侧脸轮廓。鼻梁挺直,睫毛低垂时在眼下投出一小片阴影,唇色因专注而轻轻抿着,偶尔无意识地用指尖将散落的发丝别到耳後。
陶念就那样倚在门边静静看着,连呼吸都放轻了。
怎麽办,认真工作的林知韫,好令人心动。
陶念觉得自己的心跳声大得快要惊动这一室静谧,却舍不得移开目光。
用眼睛,吻了她千千万万次。
直到林知韫终于察觉什麽,擡起头来。
四目相对的瞬间,她眼里的锐利渐渐化开,漾起一丝无奈又温柔的笑意:“偷看多久了?”
陶念笑着走近,将还冒着热气的烤冷面放在文件堆旁:“从你开始‘咬文嚼字’开始。”她自然地俯身,手肘撑在桌面上,目光扫过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林副主任好严格啊。”
她的发丝垂落,轻轻扫过林知韫的手背,带着室外的凉气和一丝若有似无的香气。林知韫没有躲开,反而微微向後靠进椅背,仰头看她:“我很快就结束了,再等我十几分钟。”
“奖励一下辛勤的林副主任。”陶念忽然抽走她手中的笔,拆开烤冷面的包装盒,夹起一块,却转了个方向递到自己嘴边:“不过得我先尝尝烫不烫。”
林知韫看着她微微嘟起的唇,眼神暗了暗。她突然伸手握住陶念的手腕,就像那个雨夜在酒吧一样,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就着她的手吃掉了另一半。
酱汁沾在她的唇角,陶念下意识要抽纸巾,却被林知韫拉住。
“这里,”她的呼吸靠拢了过去,嘴角快要触碰到陶念鼻尖,声音低得只有两人能听见,“也沾到了。”
窗外突然传来保安巡逻的手电光柱,两人迅速分开。陶念红着脸蹲下身去捡散落的文件,林知韫则若无其事地打开烤冷面盒子。
直到脚步声远去,她们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下对视一眼,突然同时笑出声来。
“看来……”林知韫用纸巾慢条斯理地擦着手,“你真是我加班路上的绊脚石……”
陶念凑近她耳边,气息温热:“是嘛?林呦呦?”
未说完的话被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断。林知韫看了眼来电显示,无奈地笑笑,按下了接听键。
旖旎的气氛如潮水般退去,但空气中仍弥漫着未尽的暧昧和烤冷面的香气。
有些游戏才刚刚开始,就被迫暂停,但谁都知道,这不过是今夜的一个逗号。
***
几日後,林知韫突然接到郑副局长的通知,要求她务必参加全市教育系统工作表彰会。她带着些许疑惑暂时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匆匆赶往会场。
当主持人念到“市级先进个人——林知韫”时,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林知韫正低头整理会议纪要,笔尖在纸上顿住。她有些错愕地擡眼望向主席台,灯光恰好落在她微微颤动的睫毛上。
颁奖词特别提到了“微光”基金和桃源乡的教育实践。当大屏幕放出孩子们举着感谢卡的照片时,林知韫深吸一口气,稳步走向领奖台。她没有立即接过奖杯,而是先向全场深深鞠躬,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久久不息。
林知韫接过奖杯和奖状,缓缓开口:“感谢组委会给予这份荣誉。但我始终认为,我只是一束微光,真正发光的,是那些在田间地头仍然渴望知识的眼睛,是那些在破旧教室里依然坚持梦想的心灵。”
她的目光扫过台下,在陶念带着笑意的脸上稍作停留。
“教育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奔赴。在桃源乡的每一天,我都从孩子们身上获得了比我所付出的更多的东西——那是面对生活的勇气,是永不磨灭的希望。”
她举起奖杯,声音轻柔却坚定:“这个奖项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每一个在乡村教育一线默默奉献的同仁,属于每一个相信‘微光也能照亮前路’的教育工作者。愿我们都能成为彼此的光,共同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台下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林知韫捧着奖杯走下台时,眼角微微湿润,但嘴角却带着释然的笑意。
这一年,林知韫刚过完三十六岁生日。
她望着陶念亮晶晶的眼睛,忽然觉得这就是人生最好的年岁。
事业上稳步向前,精心筹备的教育改革方案获得了省厅认可;最爱的人就睡在身旁,每天清晨睁开眼都能触到真实的温暖。就连眼角的细纹都长成了温柔的弧度,再不用像年轻时那样强撑从容。
未来像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画卷,至少在那个领奖那日的对望里,在爱人温暖的怀抱中,她是如此确信着。
往後的每一天,都会比今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