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项目上线的温度
“健康数据可视化”平台上线那天,林夏的闹钟比平时早响了一个小时。她坐在电脑前,指尖悬在“布”按钮上,屏幕反光映出她眼下淡淡的青黑——为了这一天,项目组熬了三个通宵,光是用户隐私协议就改了十七版,连最抵触的老王都跟着加了两个夜班,说“总得让数据真的帮到人”。
“紧张成这样?”李姐端着杯热豆浆走进来,往她桌上一放,杯壁的温度透过掌心漫上来,“昨天最后一轮测试,连社区张阿姨都学会查‘高血压食谱’了,还能出什么岔子?”
林夏笑了笑,点开平台页的预览界面。轮播图里没有冰冷的数据流,而是三个鲜活的用户故事:第一张是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个比脸还大的鸡蛋羹,配文“按增重期食谱吃了一个月,我现在能跳oo次绳啦”;第二张是戴黑框眼镜的程序员,正对着电脑伸懒腰,文字写着“稳定期每天练o分钟颈椎操,代码报错率降了一半”;第三张最显眼,是周姐在片场的照片,她举着“健康明星”奖牌,背景里的剧组成员都戴着同款手环。
“这些故事比图表有劲儿。”林夏喃喃道,想起周姐第一次来项目组时,抱怨“女演员为了上镜饿得头晕”,现在却成了平台的“活广告”,逢人就说“规律作息比减肥药管用”。
九点整,李姐拍了拍她的肩:“吧,让大家看看,代码也能长出人情味。”
林夏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按钮。
十分钟后,后台访问量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突破o万时,办公室里爆出一阵欢呼。
评论区更是热闹得像赶大集——
“那个程序员是我!以前总觉得规则是紧箍咒,直到现早睡早起后,写代码时脑子转得都快了,现在我们组都跟着我打卡!”
“宝妈报道!我家娃挑食到能把青菜挑成丝,按平台的‘儿童隐藏蔬菜食谱’做了两周南瓜泥蛋羹,昨天居然主动吃了半根胡萝卜,老母亲激动得想哭!”
“有没有夜班护士?求‘轮班后怎么补觉’攻略,每次上完夜班都像被抽了魂,体重掉得比工资还快……”
林夏逐条翻着评论,手指在键盘上翻飞,把求助的留言标上“加急”。小王凑过来,突然指着一条评论喊:“夏姐你看这个!”
那是条带图的评论,图的是个穿蓝色工装的外卖员,照片里他举着手机,屏幕上是平台生成的“个人健康报告”,配文:“靠这个报告跟平台谈了,雨天配送费涨了两块,还能申请提前半小时收工。以前雨天总怕时,现在敢慢慢骑了,我老婆再也不用半夜等我报平安了——谢谢你们做的好东西!”
“这不是你上次贴在会议室的案例吗?”小王眼睛亮晶晶的,“真的帮到他了!”
林夏想起老王当初拍着桌子说“数据就是隐私”的样子,突然有点鼻酸。她把这条评论打印出来,走到老王的工位旁,轻轻放在他正在写的代码纸上。老王抬头看了她一眼,拿起打印纸,翻来覆去看了半天,突然说:“下午的会,我有个‘特殊职业数据脱敏’的想法,想跟你聊聊。”
中午吃饭时,周姐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背景里是片场的喧嚣:“小林快看!我们剧组的健康角都用上你们平台了!”镜头一转,角落里摆着个小架子,放着平台推荐的低糖能量棒和电解质水,墙上贴着“每小时必休分钟”的提醒,几个年轻演员正围着看手环上的“睡眠数据”,吵吵嚷嚷地比谁睡得更久。
“以前总有人熬大夜拍夜戏,第二天脸肿得像面馒头,”周姐的声音带着笑意,“现在手环一震‘睡眠不足’,导演都赶人去睡觉——你说神奇不神奇?”
挂了电话,林夏看着窗外的阳光,突然觉得那些敲代码的深夜、为一个标点符号争得面红耳赤的争吵、对着数据报表唉声叹气的瞬间,都有了意义。平台页的访问量还在涨,像条不断向上的曲线,每一个跳动的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有人在为孩子的饭量愁,有人在为夜班的辛苦挣扎,有人在规则的框架里,慢慢找到了让自己舒服的活法。
“对了小林,”李姐拿着份用户反馈表走过来,“好多人说想加个‘家庭健康互助’功能,子女能远程看父母的手环数据,提醒他们吃药——你觉得可行吗?”
林夏看着反馈表上“独居老妈总忘吃降压药,我想每天提醒她”的手写备注,用力点了点头。
原来代码真的能长出温度,数据真的能连接人心。就像此刻屏幕上不断刷新的评论,每一句“谢谢”,都是给这场“用规则好好生活”的冒险,最好的勋章。
喜欢失去控制的体重请大家收藏:dududu失去控制的体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