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的自言自语和喊着谭晖郝的名字,都让刘天向後拍,知道消息第二天赶到这边,袁春希的话一直都很少,问她什麽都一两个字应付过去。
刘天向抱着袁春希心疼道:“春希,我知道您难过,但是你别憋在心里,求求你了,哭出来就好了。”
袁春希只是紧紧抱着她,寻找到仅剩的安全感便不松手,“我没事儿,你放心吧。”
牺牲的事情并没有报道,袁春希也明白和理解上面的决定,在他牺牲後的第二周,才鼓起勇气去陵园看他,只是进入到陵园,最前面的一个石碑上,金色的墨描绘刻在上面每一位烈士的名字,或许阴差阳错,也有可能是注定如此,谭晖郝和袁方的名字不同但都在同一行,两个名字之间的距离就像他们牺牲时所在的哨所一样近。
白菊被晒得枯萎,相比较别的烈士墓碑前还有人送花,他孤零零地在等待最应该到来的人。
口罩遮住了部分吸鼻子声音和哭泣声,袁春希站累了就接过刘天向手中的小板凳,放到墓碑旁边坐下,穿着黑色大码裙子,肚子依旧凸出得明显,小腿的浮肿比没怀孕时还要粗一圈。
无话可说,想讲的都在心里,即使开口那人也听不见,袁春希用湿纸巾把上面的灰尘擦掉,几下白色就变成黑色。
不被人知道的事迹,袁春希也不知道什麽时候可以让大衆了解这一段过往,她的丈夫牺牲在边境冲突,被葬在家乡,看似默默无闻,却是辉煌又热烈的人生。
袁春希呼了口气,口罩里都是水珠也不敢摘下,墓碑上的文字已经写得很清楚,可她一眼都不敢看。
谭晖郝烈士之墓(1989。06-2020。09)
谭晖郝烈士,L市人,1989年6月出生,2007年6月入伍,2010年9月入党,2020年9月在中外边境边防斗争中英勇牺牲,被□□追记一等功。
这年L市的烈士陵园增加了一座石像,是谭晖郝的石像,它竖立在陵园的门口,路过的人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会有人因为他而停留。
戍边军人的身影不知何时远离人们的视线,但他们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进入军营,用青春浇灌这片土地。
这一年冬天,袁春希生下了一个男孩,一家子的情绪也因为新生命的到来而高涨,注意力也从悲伤的事情转移到婴儿身上。
二〇二一年春天,关于谭晖郝的事迹逐渐被披露,过去几年所发生的边境冲突一点点被揭开,他们逐渐被人知晓,他们的名字也慢慢被更多人记住,墓碑前的花也多了起来。
一部关于戍边军人的纪录片在央视军事播放,从袁方到施和安和徐钦晨,再到谭晖郝,XX团的英勇传遍全军。
纪录片中他们的战友出镜,从新兵连到下连去康西瓦,再从一位普通的战士因为优异而升为班长乃至连长,他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牺牲,成为祖国的界碑,不再是守护。
那天作为站在队伍最前面的谭晖郝,用自己一个人的身躯挡住十几人的攻势,後方的取证人员先是拍到他站在最高处,用手臂挡在团长的身前,以自身的身体抗击对方挑衅人员,在被困之前将团长推出,他则陷入困境,外军用捆绑和石头不断地砸向他,面对攻击试图反抗,但最终以少对多而掉入河流。
纪录片和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关于他们的事迹在短视频随处可见,更多的年轻人拿着鲜花走进陵园看望他们。
二〇二三年夏天,这日是周六,一位知晓烈士事迹的女生,背着旅行包,手拿向日葵,分别给袁方和谭晖郝的墓碑送上鲜花,相比两年前的今天,鲜花更多了,记得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多,鲜花也摆不下被陵园保安转移到雕刻所有烈士名字的墙边。
两年前她因为关注了央视新闻而知晓这件事,那时就慕名来到L市陵园,时隔两年再次到来,不忍鞠躬三下表达自己的敬畏心和感激。
因为有他们,才会生活在和平中。
这天是个好日子,即使太阳照得额头都是汗,女生也只是默默站了半个多小时,伴随着保安和一群小孩的说话声。
“哎哟,我们小娃娃又来啦,热不热啊,叔叔往你的水杯里面倒点水好不好?”
“谢谢叔叔,杯子里面有,我妈妈给我倒了水。”
男孩声音嗲嗲的,长得白白净净可可爱爱,谁和他说话心情都会好,和保安叔叔打完招呼後,一路小跑往陵园深处去。
女孩也不再逗留,低头返回和小孩还有他的妈妈擦肩而过,在靠近墙角转弯的时候,因为男孩的喊声而回望。
“爸爸。”男孩懂事的知识把上面灰尘擦干净,也知道要把鲜花摆放整齐,聪明地用小石头抵着花根不让往後倒。
做完这件事,他盘腿坐在墓碑正前方的照片一侧,正脸也被女孩看清楚,和照片上的谭晖郝一模一样。
【时隔两年再次来到L市烈士陵园,因为您的事迹,我的男朋友也选择入伍,虽然报了偏远地区,但没能选上,昨天我来到这里送他入伍,今日便抽时间替他也是帮我自己,给您这位老连长送一束花】
【纪录片中其他几位烈士的家属都出镜,只有你的家人拒绝进入镜头,时至今日也没有人知道您的父母是否已经离开部队开始了养老生活,也没有人知道您的妻子过得怎麽样,但这一刻我很幸运,撞见这幸福又悲伤的一幕,我听保安大叔说您的妻子每周都会带着孩子来看您,不论刮风下雨】
一位普通军人的另一半,记录下人们唯一可以窥探到谭晖郝家人的一张照片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