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等待
10月31日,周一。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幸福里小区的三号楼就亮起了灯。刘若湄坐在餐桌旁,看着吴桐把煎蛋盛进盘子里,膝盖上的绷带已经拆了,换成了轻薄的纱布,但走路时还是有点跛。
“今天去学校,可别逞强跑跳。”吴桐把牛奶推到她面前,“我跟陈老师说好了,让同学帮你拿书,你就在座位上待着就行。”
“知道啦,吴老师比我妈还唠叨。”刘若湄笑着喝了口牛奶,心里却暖暖的。周末这两天,吴老师几乎寸步不离,晚上就在客厅沙发将就,早上还变着花样做早餐,让她想起小时候爸妈没出差时的日子。
七点半,吴桐的蓝色轿车准时停在教学楼门口。丁念澄已经等在那里,手里捧着两本厚厚的笔记本。“这是上周的笔记,”她把笔记本递过来,“我标了重点,你看看有没有漏的。”
“谢谢。”刘若湄接过笔记本,封面上还是那朵熟悉的小雏菊。
走进教室,李沐夏立刻冲过来,手里拿着个红色的荣誉证书:“若湄,你看!咱们班接力赛拿了金牌,这是你的!”证书上印着“高一(2)班女子四乘一百米接力第一名”,旁边还贴着她们四个人冲线时的照片,刘若湄一瘸一拐的样子被拍得格外清晰。
“谢谢你们把它拿回来。”刘若湄摸着证书,心里有点发烫。
“本来就是咱们一起拿的!”李沐夏把证书塞进她手里,“对了,今天下午班会课要发运动会奖品,你可得上台领。”
周一的课程排得很满,前三节都是英语,吴桐讲得格外细致,时不时往刘若湄这边看一眼,确认她听得懂。课堂练习时,她特意走过来,在她的练习册上写下“hadbeen+现在分词”的用法,还画了个小小的拐杖图案,逗得刘若湄直笑。
午休时,丁念澄从食堂打了饭回来,是刘若湄爱吃的番茄炒蛋和米饭。“吴老师让我多打个蛋,说你受伤要补营养。”她把饭盒放在桌上,自己则啃着带来的面包。
“你怎麽不打饭?”刘若湄皱起眉。
“我妈说食堂的菜太咸,让我带面包。”丁念澄含糊地说,其实是想把饭卡省下来,多给刘若湄打点好吃的。
刘若湄没拆穿她,只是把自己的饭盒往她那边推了推:“一起吃,我一个人吃不完。”
两人头挨着头,分着吃一份饭,番茄的酸甜味混着米饭的香,在舌尖慢慢散开。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丁念澄认真的侧脸上,像幅安静的画。
下午最後一节是班会课,陈老师果然开始发运动会奖品。女子接力赛的金牌挂在红丝带上,沉甸甸的。刘若湄拄着拐杖走上讲台,全班同学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李沐夏还带头喊起了“体委最棒”。
她接过金牌,看着台下丁念澄带着笑意的眼睛,忽然觉得这枚金牌不止属于她一个人,更属于那些在终点线前等她的人——为她呐喊的同学,为她担心的朋友,还有为她煮面的老师。
放学时,吴桐已经等在教室门口。“班会课挺热闹?”她笑着帮刘若湄背起书包,“我在办公室都听见你们班喊加油了。”
“发了金牌。”刘若湄把金牌递过去,阳光照在上面,闪着耀眼的光。
吴桐接过金牌,翻过来看看,又递还给她:“收好了,这是你应得的。”她扶着刘若湄往停车场走,“对了,明天周二,书法社有活动,你这情况……”
“我想去。”刘若湄立刻说,“我坐着练字就行,不碍事。”
吴桐想了想:“行,明天我送你过去,让丁念澄陪你在书法室待着,有事先给我打电话。”
回到幸福里小区,刘若湄把金牌挂在书桌前,和那些书法奖状并排放在一起。金牌的光和墨香混在一起,有种奇妙的和谐。她想起明天书法社的活动,想起李若彬的行书,张思雨的“打铁体”,金子嘉的电脑字帖,心里忽然有点期待。
晚上,吴桐做了排骨汤,还放了丁念澄送的玉米碴,煮得糯糯的。“明天书法社活动,要不要带点什麽?”她盛着汤问。
“我想带幅新写的字,”刘若湄说,“就写‘同心’吧,咱们接力赛能拿第一,也是因为大家心齐。”
吴桐笑了笑:“好主意,明天我帮你带去。”
夜色渐浓,客厅里的灯亮着,吴桐在帮她整理英语笔记,刘若湄则坐在旁边,慢慢磨着墨。墨条在砚台上转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像在为明天的社团活动倒计时。
她知道,明天的书法社一定很热闹,就像这砚台里的墨,看似沉静,却藏着各自的鲜活。而她虽然还带着伤,却能和新认识的夥伴们一起,在墨香里感受着属于他们的丶独一无二的青春。
周一的夜晚,因为对明天的期待,变得格外温柔。幸福里小区的三号楼亮着温暖的灯,像一颗等待黎明的星,安静地守着这个充满希望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