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目光所及 > 第91章 玉佩的新用途(第1页)

第91章 玉佩的新用途(第1页)

第九十一章:玉佩的新用途

晨雾还没完全散开时,苏念已经站在了展览馆的玻璃门前。指尖触到冰凉的玻璃,她忽然想起三个月前第一次来这里的场景——那时她抱着装着碎玉佩的锦盒,连呼吸都怕震碎了里面的碎片,而现在,掌心空荡荡的,那份沉甸甸的重量早已转移到了展览馆中心的展柜里。

保安老张替她拉开门,暖黄色的灯光顺着门缝流出来,裹住她沾着晨露的衣角。“苏小姐今天又这么早,”老张的声音带着熟稔的笑意,目光往她身后瞟了瞟,“沈先生没跟您一起来?”

苏念脚步顿了顿,嘴角弯起个浅淡的弧度:“他去档案馆调最后一批民国时期的铁路文献了,说要补全护宝路线的时间线。”说话间,两人已经走到展厅入口,隔着数十米的距离,她能清晰看到展柜里那枚完整的玉佩——青白色的玉身被灯光映得透亮,中间那道曾横贯玉面的裂痕,此刻在修复师的手艺下,只剩下一道极淡的水线,像给玉佩缠了圈若有若无的银丝。

这是她和沈砚之花了整整两个月才拼好的玉佩。最后一块碎片是在沈父日记里夹着的,藏在年那个雪夜的记录页间,纸页都被玉片压出了浅浅的印痕。当时沈砚之捏着那片指甲盖大小的玉屑,指尖都在颤,苏念记得他说:“我爸当年把它藏得这么紧,就是怕它再受一点伤。”

现在,这枚曾被分成十几块、藏过秘密、也藏过仇恨的玉佩,终于以完整的姿态站在了众人面前。

苏念走到展柜前,弯腰仔细检查展柜的恒温装置。玻璃上倒映出她的影子,穿着简单的米白色针织衫,头用一根木簪挽着,和三个月前那个抱着锦盒、眼神紧绷的自己判若两人。展柜里,玉佩被放在铺着深蓝色丝绒的底座上,左边是那本泛黄的旧账本,右边是沈父那本封皮磨损的牛皮日记,三者呈“品”字形摆放,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跨越百年的羁绊。

旧账本的纸页已经脆得经不起触碰,展览馆特意做了仿制品放在展柜里,真品则存放在恒温恒湿的库房中。苏念指尖划过玻璃上账本的影印页,能清晰看到上面用毛笔写的“民国十七年,收玉料三钱七分”,字迹是苏家祖辈的笔锋,带着点刚劲的撇捺。她想起小时候爷爷教她写毛笔字,总说“写字要藏锋,做人要留劲”,那时她不懂,直到看到账本里每一笔“收”与“支”背后,都是祖辈们在乱世里护着国宝的小心翼翼,才忽然懂了那句教诲里的重量。

沈父的日记就不一样了。仿制品的封皮是按照原样复刻的,深棕色的牛皮上有一道明显的划痕,那是年红卫兵抄家时,沈父为了护住日记,被铁棍划到留下的印记。日记里的字迹从工整到潦草,最后几页甚至带着水渍晕开的墨痕——沈砚之说,那是他父亲临终前,知道玉佩碎片还在,激动得掉了眼泪。苏念曾在深夜里和沈砚之一起读这本日记,读到年沈父写下“今日遇苏家长辈,谈及玉佩,言‘终有一日会再见’”时,两人都沉默了很久。那时他们才明白,苏沈两家的恩怨,从来都不是仇恨,而是被时代裹挟的身不由己,是藏在“护宝”二字背后的默契。

“请问,这个玉佩的故事,能讲给我们听听吗?”

清脆的声音打断了苏念的思绪。她抬头,看到三个背着书包的小姑娘站在展柜前,眼睛亮晶晶地盯着玉佩,其中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女孩手里还拿着笔记本,笔已经握在了手里。

苏念直起身,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你们知道吗,这枚玉佩原本不是这样完整的,它曾经碎成了十几块,藏在不同的地方,藏了整整八十年。”

“八十年?”双马尾女孩惊讶地睁大眼睛,笔尖在笔记本上顿了顿,“那它是怎么被找回来的呀?”

苏念指了指展柜里的账本和日记:“靠这两样东西。左边的账本是我们苏家祖辈传下来的,里面记着当年护玉的路线;右边的日记是沈叔叔——也就是我身边那位沈先生的父亲写的,里面藏着最后一块玉佩的下落。”她蹲下身,让自己的视线和小姑娘们齐平,声音放得轻柔,“你们看玉佩中间那道淡淡的印子,那就是它曾经碎过的痕迹。就像我们摔疼了会留下伤疤一样,这道印子,也是它在乱世里被保护的证明。”

“那苏沈两家,以前是敌人吗?”另一个戴眼镜的小姑娘小声问。她昨天在网上查过展览馆的资料,看到有网友说苏沈两家曾经因为玉佩反目,心里一直存着疑问。

苏念闻言,心里轻轻动了一下。她想起第一次和沈砚之见面的场景,那时她以为他是来抢玉佩的,两人在苏家老宅的书房里剑拔弩张,谁都不肯让步。可现在再想,那些所谓的“反目”,不过是祖辈们为了护宝,故意放出的烟雾弹——民国时期兵荒马乱,只有让外人以为苏沈两家为玉佩仇深似海,才能让真正的国宝不被盯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是敌人哦,”苏念摇了摇头,眼神里带着温和的笑意,“我们两家,从来都是一起守护玉佩的伙伴。就像你们三个一起做功课一样,当年苏沈两家的祖辈,也是一起商量着怎么把玉佩藏好,怎么不让它落到坏人手里。”她指着玉佩上雕刻的云纹,“你们看这些花纹,其实是按照古地图的路线刻的,当年祖辈们就是跟着这些花纹,把玉佩从北平一路护到南方,避开了很多危险。”

小姑娘们听得入了迷,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时不时抬头看看玉佩,眼里满是惊叹。苏念看着她们的样子,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爷爷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给她讲玉佩的故事,那时她只觉得是爷爷编的童话,直到长大后亲手摸到那些碎玉佩,才知道故事里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

“那现在玉佩拼好了,为什么不把它藏起来,反而放在这里展览呀?”第三个留着齐刘海的小姑娘问出了心里的疑惑。在她看来,这么珍贵的东西,应该好好藏在家里,而不是放在这么多人能看到的地方。

苏念站起身,看向展柜里的玉佩。阳光已经透过展览馆的天窗照进来,落在玉身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是把星星揉进了玉里。她想起三个月前,和沈砚之、博物馆馆长一起商量玉佩的去向时,馆长问他们:“你们想让这枚玉佩,继续藏着秘密,还是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当时她和沈砚之几乎同时回答:“让它成为见证。”

“因为藏起来,它只是一块珍贵的玉,”苏念的声音带着一丝郑重,却又格外温柔,“但放在这里,让大家知道它背后的故事,知道有那么多人曾为了保护国宝拼尽全力,它就变成了更有意义的东西。就像你们读过的英雄故事,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护宝的人,也是英雄。”

小姑娘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都把“护宝英雄”这四个字记在了笔记本上。这时,展厅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有背着相机的游客,还有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都被展柜里的玉佩吸引,围了过来。

“大家好,我是这个展区的讲解员苏念,”苏念提高了一点声音,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接下来我想给大家讲讲这枚玉佩,还有苏沈两家百年护宝的故事。”

人群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展柜里的三样东西上。苏念从民国初年苏家祖辈接到护宝任务开始讲起,讲到沈家长辈如何冒着风险接应,讲到抗战时期玉佩被分成碎片藏在不同地方,讲到沈父如何用一生守护最后一块碎片,讲到她和沈砚之如何循着账本和日记找到所有碎片……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能让人静下心来的力量,把一段跨越百年的历史,娓娓道来。

有位头花白的老奶奶听到一半,悄悄抹了眼泪。苏念走过去,轻声问她怎么了。老奶奶指着展柜里的玉佩,声音有些哽咽:“我想起我父亲了,他当年也是护着文物的,可惜没等到解放就牺牲了。要是他能看到现在,看到这些宝贝被好好保护着,被这么多人知道,肯定会很高兴的。”

苏念握住老奶奶的手,眼眶也有些热:“会的,他肯定会知道的。我们现在讲这些故事,就是想让更多人记得他们,记得那些为了守护国宝付出过的人。”

人群里有人拿出手机录像,有人认真地记着笔记,还有孩子拉着家长的手,小声问:“妈妈,以后我也能当护宝的人吗?”家长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只要你记住这些故事,记住要保护我们国家的宝贝,就是在护宝呀。”

苏念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第一次拼好玉佩时,沈砚之曾说:“我们终于完成了祖辈的心愿。”那时她以为,完成心愿就是把玉佩拼好,可现在她才明白,真正的完成,是让这段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让这份守护的精神,传递下去。

中午时分,沈砚之抱着一摞资料走进展厅。他刚走到人群外,就看到苏念站在展柜前,正给几个游客讲解账本上的记录,阳光落在她身上,像是镀了层金边。他没有上前打扰,只是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听到苏念说起他父亲日记里的内容时,沈砚之的嘴角不自觉地弯了起来。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总是把日记锁在抽屉里,不许他碰,直到父亲临终前,才把钥匙交给了他,说:“等你遇到能和你一起拼好玉佩的人,再打开它。”那时他不懂,直到遇到苏念,直到两人一起翻开日记,一起找到最后一块碎片,他才明白父亲的用意——玉佩从来都不是苏家的,也不是沈家的,而是属于所有愿意守护它的人,属于这段需要被记住的历史。

人群渐渐散去,苏念转过身,正好对上沈砚之的目光。她走过去,接过他怀里的资料,笑着问:“文献都调好了?”

“嗯,”沈砚之点头,目光落在展柜里的玉佩上,“刚才听你讲我爸的那段,我忽然觉得,他好像就在这里,看着我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止他,”苏念抬头,看向展览馆里来来往往的游客,“还有我的爷爷,你的爷爷,所有护过这枚玉佩的人,他们都在看着。他们看到我们把故事讲给这么多人听,看到玉佩不再是藏着秘密的钥匙,而是变成了见证历史的信物,肯定会很欣慰的。”

沈砚之握住苏念的手,两人并肩站在展柜前,看着那枚青白色的玉佩。阳光透过天窗,在玉身上流转,中间那道淡淡的水线,此刻看起来不再是裂痕,而是一道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你说,这算不算玉佩的新用途?”沈砚之忽然问。

苏念转头看他,眼里满是笑意:“算啊,是最好的新用途。”

曾经,这枚玉佩是藏着秘密的钥匙,是苏沈两家避不开的羁绊;而现在,它是展柜里的展品,是游客口中的“护宝信物”,是孩子们笔记本上的“英雄见证”。它不再需要藏着掖着,不再需要背负着秘密,而是以最坦诚的姿态,向所有人展示着一段关于守护、关于传承、关于家国的故事。

下午的时候,展览馆的工作人员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传承百年护宝志,弘扬家国赤子心”。苏念和沈砚之一起把锦旗挂在展厅的墙上,正好在展柜的上方。锦旗的红色和玉佩的青白色相映,格外醒目。

闭馆前,苏念和沈砚之最后检查了一遍展柜。沈砚之轻轻敲了敲玻璃,看着里面的玉佩,轻声说:“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了。”

苏念点点头,心里忽然想起爷爷曾经说过的话:“真正的国宝,从来都不是一块玉,一幅画,而是藏在它们背后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人守护的初心。”

她看着展柜里的玉佩,看着旁边的账本和日记,看着墙上的锦旗,看着展厅里渐渐暗下来的灯光,忽然觉得,这段跨越百年的故事,从来都没有结束。它只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始了新的旅程——而这枚玉佩,也终于找到了属于它的,最好的新用途。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dududu目光所及都将是你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