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目光所及全是你什么意思 > 第159章 婚后的日常(第1页)

第159章 婚后的日常(第1页)

第章:婚后的日常

晨光熹微,带着江南特有的湿润气息,悄悄漫过青瓦白墙,溜进苏念和沈亦臻的卧室。窗帘缝隙里漏进一缕金红的光,落在床头柜上那本摊开的《考工记》复刻本上,书页边缘被晨露浸润,泛着淡淡的米黄。

苏念是被窗外的鸟鸣唤醒的。她动了动身子,身旁的沈亦臻还在浅眠,呼吸均匀而绵长,温热的气息拂过她的顶。结婚半年,这样的清晨早已成了习惯——没有闹钟的催促,只有自然的唤醒,以及身边人踏实的存在感。她侧过脸,看着沈亦臻熟睡的模样,他的眉头微微蹙着,许是还在琢磨昨日未解开的青铜器铭文,连睡梦中都带着几分认真。苏念忍不住伸出手指,轻轻抚平他眉间的褶皱,指尖刚触到温热的皮肤,沈亦臻的眼睛便倏然睁开,漆黑的瞳孔里映着晨光,带着刚睡醒的慵懒,却又瞬间盛满了笑意。

“醒了?”他的声音带着晨起的沙哑,伸手将她揽进怀里,下巴抵着她的顶,“再睡会儿?今天不用赶早去城郊考察。”

苏念往他怀里缩了缩,鼻尖萦绕着他身上淡淡的松木香,混合着常年接触文物的陈旧纸张气息,那是独属于他的味道,让她无比安心。“不了,”她仰头看着他,眼底闪着明亮的光,“想去看看库房里新入库的那批宋代瓷片,昨晚临睡前还在想釉色的问题。”

沈亦臻低笑出声,指腹摩挲着她的脸颊:“真是个工作狂。”话虽如此,他却已经掀开被子起身,动作轻柔,生怕惊扰了还想赖床的她。

卧室隔壁的书房,一半被改造成了小型的文物资料整理区。沈亦臻洗漱完毕时,苏念已经坐在书桌前,面前摊着几张瓷片的高清照片,手里拿着放大镜仔细端详。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照片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的睫毛很长,垂下来时在眼睑下方形成一小片阴影,神情专注得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她无关。

“早饭在厨房温着,”沈亦臻走过去,从身后轻轻环住她的腰,下巴搁在她的肩窝,目光落在照片上,“在看哪块?”

“这块汝窑瓷片,”苏念侧过头,鼻尖蹭到他的脸颊,“你看这天青色,釉面的开片多细腻,就是边缘有破损,不知道能不能通过残片还原出原本的器型。”她的指尖点在照片上,语气里满是惋惜与期待。

沈亦臻顺着她的指尖看去,目光深邃:“昨晚我查了相关的文献,南宋官窑有类似器型的记载,等会儿去纪念馆,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库房里的标准器。”他顿了顿,低头在她额上印下一个轻吻,“先去吃早饭,空腹看资料伤胃。”

苏念被他拉起来,两人并肩走向厨房。小小的厨房里,粥香袅袅,是沈亦臻早起熬的杂粮粥,配上几碟爽口的小菜——腌黄瓜是隔壁张奶奶送的,脆嫩爽口;酱萝卜是苏念自己做的,带着淡淡的甜酸;还有一碟清炒的青菜,是从纪念馆后院的小菜园摘的,新鲜得能掐出水来。

两人坐在餐桌旁,没有太多言语,却有着无需言说的默契。沈亦臻会自然地给苏念夹她爱吃的青菜,苏念则会盛一碗温热的粥,递到他手边。偶尔抬起头,目光相撞,便是相视一笑,眼底的温柔足以融化晨间的微凉。

“对了,”苏念咽下嘴里的粥,忽然想起什么,“昨天李馆长说,城西那座老宅的修缮工程里,现了一面清代的雕花木门,上面的浮雕工艺很特别,让我们今天下午去看看。”

沈亦臻点点头,舀粥的动作顿了顿:“清代中期的雕花木门,大概率是徽派工艺,或者是江南本地的苏派雕工,得仔细看看木质和雕花的题材,说不定能补充明清民居木雕的研究资料。”他拿起一块酱萝卜,慢慢咀嚼,“下午修复室那边本来安排了修复那件唐代的陶俑,我跟小陈说一声,让他先处理表面的浮尘,我们看完木门再回去。”

“嗯。”苏念应着,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起来——要带上卷尺、相机,还有拓印工具,万一木门上的雕花有磨损,拓印下来能更好地保存资料。

早饭过后,两人收拾妥当,便一同出门前往市立文物纪念馆。他们的家离纪念馆不远,步行只需二十分钟,沿途是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两旁种着高大的香樟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清晨的老街格外热闹,卖早点的摊贩还没收摊,热气腾腾的蒸笼里飘出包子馒头的香气;遛鸟的老人提着鸟笼,慢悠悠地走着,偶尔停下来和熟人寒暄几句;还有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地从他们身边跑过,留下一串清脆的笑声。

苏念和沈亦臻并肩走在青石板路上,脚步不快,偶尔会停下脚步,看看路边老宅墙上的砖雕,或是讨论一下某扇窗户的格心样式。

“你看那户人家的窗棂,”沈亦臻指着不远处一扇古旧的木窗,“是‘步步锦’的样式,不过中间的花格做了变体,加入了梅花纹,这种组合在清代晚期的民居里很常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念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那窗棂由横竖木条拼接而成,形成一个个方形的格子,每个格子中间都嵌着小小的梅花雕花,虽然木质已经黑,部分雕花也有破损,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确实少见,”她拿出手机,对着窗棂拍了张照片,“回去可以整理到民居建筑资料库里,说不定以后做相关展览能用上。”

沈亦臻看着她认真拍照的样子,眼底满是宠溺。他认识的苏念,向来如此,对任何与文物相关的细节都不肯放过,这份执着与热爱,也是当初吸引他的地方。

二十分钟后,两人抵达市立文物纪念馆。朱红色的大门敞开着,门口的石狮子历经岁月沧桑,依旧威严矗立。馆里的工作人员早已习惯了他们的早到,看到两人进来,纷纷笑着打招呼。

“苏老师,沈老师,早啊!”门口的保安大叔热情地挥挥手,“库房的门我已经打开了,李馆长说让你们直接过去。”

“谢谢王叔。”苏念笑着回应,拉着沈亦臻的手,快步走向库房方向。

纪念馆的文物库房位于主体建筑的地下一层,恒温恒湿,通风良好,是专门为存放文物设计的。走进库房,一股混合着樟木、皮革和陈旧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文物特有的味道,苏念和沈亦臻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觉得格外亲切。

库房管理员小陈已经在门口等候,看到他们来,立刻迎了上来:“苏老师,沈老师,你们要的宋代瓷片都放在三号展柜里了,我已经做好了编号和登记。”

“辛苦你了,小陈。”沈亦臻点点头,接过小陈递来的库房钥匙和手套,“昨晚跟你说的唐代陶俑,表面浮尘处理得怎么样了?”

“已经处理好了,”小陈答道,“我按照您教的方法,用软毛刷轻轻扫过,没有用任何清洁剂,现在放在修复室的工作台上。”

“好。”沈亦臻应着,和苏念一起戴上棉质手套,走进库房。

三号展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十几块瓷片,大小不一,颜色从天青到月白不等,正是昨天新入库的宋代瓷片。苏念拿起一块较大的瓷片,对着库房顶部的冷光灯仔细观察,指尖轻轻摩挲着釉面,感受着那细腻温润的触感。

“这确实是汝窑瓷片,”她轻声说道,语气里难掩激动,“你看这釉色,‘雨过天青云破处’,说的就是这种颜色,而且釉面有细小的开片,呈蟹爪纹状,是汝窑的典型特征。”

沈亦臻也拿起一块瓷片,放在放大镜下查看:“胎质细腻,呈香灰色,符合北宋汝窑的胎体特点。这块瓷片的边缘有明显的拼接痕迹,说不定原本是一件碗或者盘,可惜碎得太厉害了。”他放下瓷片,看向苏念,“我们把这些瓷片的尺寸、釉色、开片特征都记录下来,再用三维扫描仪扫描存档,看看能不能通过计算机技术还原出原本的器型。”

“嗯。”苏念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笔,开始逐一记录。沈亦臻则打开库房里的三维扫描仪,小心翼翼地将瓷片放在扫描台上,调整参数,开始扫描。

库房里很安静,只有扫描仪运作的轻微声响,以及苏念写字的沙沙声。阳光透过库房顶部的采光窗,折射出柔和的光线,照亮了两人专注的身影。他们偶尔会低声交流几句,讨论瓷片的特征,或是纠正彼此记录中的细节,默契得仿佛一个人。

不知不觉间,一上午的时间便过去了。当两人把所有瓷片都记录扫描完毕时,库房外传来了小陈的声音:“苏老师,沈老师,午饭准备好了,李馆长让你们过去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