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目光所及全是你什么意思 > 第165章 手册的启示(第1页)

第165章 手册的启示(第1页)

章:手册的启示

暮色四合时,苏念指尖终于触到了修复完成的手册封面。那本历经百年风霜的线装册子,曾在库房的角落里蒙尘褪色,纸页脆如蝶翼,字迹模糊难辨,如今经文物修复师数月的精心处理,已重焕生机。深棕色的绫锦封面被重新裱糊整齐,边缘的磨损处用同色系的丝线细细织补,不仔细看竟瞧不出痕迹,扉页上“文物保护纪要”五个隶书大字,墨色虽已有些沉暗,却依旧透着一股古朴庄重的气韵。

苏念小心翼翼地将手册放在铺着深蓝色绒布的案几上,指尖轻轻拂过封面的纹理,仿佛能触到百年前先辈们留下的温度。沈亦臻站在她身侧,高大的身影投下一片温和的阴影,目光落在手册上,带着几分期待与敬畏。这间位于苏宅后院的书房,是两人平日里查阅资料、商议事务的地方,书架上摆满了各类文物相关的书籍,从考古掘报告到古籍善本,从陶瓷鉴定手册到书画修复技艺,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特有的油墨香与淡淡的樟木香气。

“终于修好了。”苏念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她抬起头看向沈亦臻,眼底闪烁着明亮的光,“还记得三个月前我们找到它的时候,它都快散架了,没想到修复师能做得这么好。”

沈亦臻颔,目光落在手册的封面上,语气带着赞叹:“能将破损到这种程度的古籍修复得如此完整,确实不易。这不仅是手艺,更是对文物的敬畏之心。”他伸出手,轻轻翻开手册的第一页,动作轻柔得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时光。

纸页翻动时,出轻微的“沙沙”声,那是时光流转的声音。手册的内页是特制的宣纸,质地柔韧,经过修复师的脱酸、平整处理,原本卷曲的纸边变得舒展,模糊的字迹也通过专业的技术得以还原。开篇第一页,记录着手册主人的姓名与撰写年代——“光绪二十七年,沈敬之、苏明远合撰”。

“是沈家和苏家的先祖。”苏念的心跳微微加,她俯身凑近,仔细辨认着那行字迹,“沈敬之是你的太高祖父,苏明远是我的曾祖父,没想到这本手册竟然是两位先祖共同编写的。”

沈亦臻的目光也亮了起来,他早已从家族的族谱中见过沈敬之的名字,知道这位先祖毕生致力于文物保护,却没想到他还曾与苏家先祖有过这样深厚的交集。“看来我们两家的缘分,早在百年前就结下了。”他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宿命般的感慨。

两人不再说话,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手册的内页,沉浸在百年前的文字世界里。手册的内容详实而具体,开篇先是阐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文物者,国之瑰宝,史之见证也。无文物,则无史可考,无祖可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即便隔着百年的时光,依旧能感受到先辈们对文物的珍视与热爱。

接下来的章节,详细记录了清末时期文物保护的具体方法。从青铜器的除锈、玉器的保养,到书画的装裱、古籍的修复,每一种方法都写得极为细致,不仅有材料的选择、工具的制备,还有操作的步骤与注意事项。比如记录青铜器除锈时,提到“用白醋与细面调和,敷于锈蚀之处,静置半时辰,再以软布轻拭,不可用力过猛,以免伤及器身”;保养玉器则“以羚羊角油轻涂表面,置于阴凉干燥处,避阳光直射,避潮湿环境”。

这些方法在如今看来,或许有些原始,甚至部分操作已经被更科学、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但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匠心,却让苏念和沈亦臻深深折服。比如在古籍修复部分,先祖们提到“纸寿千年,绢寿八百,欲使古籍长存,需先辨其纸质,再择其修补之材,务求材质相近,纹理相合,方能天衣无缝”,这种尊重文物本身、力求原汁原味修复的理念,与现代文物修复的核心原则不谋而合。

“没想到百年前,先祖们就已经有了如此系统的文物保护理念。”苏念一边翻阅,一边轻声感慨,指尖划过记录着修复步骤的文字,仿佛能看到先祖们伏案钻研、反复实践的身影,“你看这里,他们还记录了不同地域文物的保护差异,比如南方潮湿,文物易霉变,需多通风、用石灰防潮;北方干燥,文物易干裂,需适当保湿、避免强光照射,考虑得太周全了。”

沈亦臻点头赞同,目光落在手册中一幅简单的插图上,那是一幅文物存放架的示意图,架子分为多层,每层都铺着不同材质的衬垫,旁边标注着“铜器置下,玉器置中,书画置上;重物在下,轻物在上,避碰撞,防倾倒”。“这种分类存放、科学布局的方法,即使在现在的文物库房中,也依然在使用。”他说道,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敬佩,“先辈们的经验,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手册中不仅有理论与方法,还记录了数十个清末时期文物保护的具体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写得生动详实,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经过,仿佛一部鲜活的清末文物保护史。有的案例记录了先祖们如何抢救因战乱而受损的古建筑构件,有的记录了如何从盗墓贼手中夺回珍贵的文物,有的记录了如何说服百姓将家中珍藏的文物捐献出来,加以妥善保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念和沈亦臻一页一页地翻阅,时而为先辈们的机智勇敢而赞叹,时而为文物遭遇的劫难而揪心。其中一个案例让苏念停下了脚步,她的手指落在那段文字上,声音带着几分凝重:“你看这个案例,光绪二十三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周边许多古墓被盗,文物遭劫掠,先祖们组织了一批志愿者,深夜潜入被盗古墓,将残留的文物抢救出来,藏在城郊的废弃寺庙中,才得以保全。”

沈亦臻凑近细看,文字中详细记录了抢救过程的艰险:“夜黑风高,盗洞幽深,时有盗墓贼出没,又恐被联军察觉,众人皆屏息凝神,徒手挖掘,衣衫划破,手脚受伤,亦不敢有丝毫懈怠。历时三日,共抢救出青铜器七件,玉器三件,竹简数十枚,皆妥善封存,待战乱平息后,移交至当地府衙保管。”

“太不容易了。”苏念轻声叹息,眼底泛起一丝湿润,“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先祖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文物,这份勇气与担当,真的让人敬佩。”

沈亦臻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量,他轻声安慰道:“正是因为有先辈们的坚守与付出,这些珍贵的文物才能流传至今,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历史的见证。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传承。”

苏念点点头,擦干眼角的湿润,继续往下翻阅。不知不觉间,夜色渐深,书房里的灯光柔和而明亮,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手册的页码渐渐临近末尾,就在苏念以为即将看完的时候,一段文字吸引了她的目光,让她瞬间停下了动作,呼吸也微微一滞。

那段文字是这样写的:“光绪二十六年,战乱四起,烽烟弥漫,直隶一带,文物遭劫尤甚。正定府有古寺一座,名曰‘开元寺’,寺中藏有唐碑三通,宋瓷数件,另有佛经数十卷,皆为稀世珍品。乱兵将至,寺僧惶恐,百姓流离,文物危在旦夕。沈氏敬之、苏氏明远闻讯,星夜赶往正定,联合当地乡绅百姓,商议保护之策。众人皆曰:‘文物乃祖宗之物,不可让其毁于战火,遭人劫掠。’遂议定,由乡绅出资,百姓出力,将寺中文物尽数转移,藏于城郊山洞之中。乡绅王某献粮,供转移之人食用;村民李某熟悉山路,为向导;铁匠张某打造木箱,用以盛放文物;妇女们缝制棉垫,包裹易碎之器。众人齐心协力,昼夜不停,三日内将所有文物转移完毕,妥善封存。乱兵过后,文物完好无损,众人又将其运回寺中,加以修缮保护。此役,赖沈苏两家之力,得百姓之助,方保文物周全,实乃幸事。”

苏念反复读着这段文字,心脏不受控制地加跳动,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她抬起头,看向沈亦臻,眼底闪烁着异样明亮的光芒:“亦臻,你看到了吗?我们的先祖,曾经联合当地百姓,一起保护过一批战乱中的文物!”

沈亦臻也早已看完了这段文字,他的目光深邃而明亮,心中同样翻涌着难以平静的情绪。“我看到了。”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沈苏两家,联合百姓,共护文物。这不仅仅是一个案例,更是一种传承。”

“是啊,传承。”苏念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晚风吹拂着她的长,也吹散了些许疲惫。窗外,月光皎洁,洒在庭院中的石榴树上,树影婆娑,静谧而美好。“在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金,甚至没有安全的环境,先祖们仅凭一腔热血与责任感,就能动百姓,共同保护文物。他们相信,文物不是某一个人的私产,而是整个民族的财富,保护文物,是每个人的责任。”

沈亦臻也走到窗边,与她并肩而立,目光望向远方的夜空,思绪万千。“清末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际,先祖们尚且没有放弃文物保护,反而联合民众,共渡难关。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更充足的资源、更完善的制度,更应该扛起这份责任。”他转过头,看向苏念,眼神坚定而认真,“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或许可以效仿先辈,做一些事情?”

苏念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她转头看向沈亦臻,仿佛从他眼中看到了自己心中正在萌芽的想法。“你也是这么想的?”她激动地说道,“我刚才就在想,先祖们能联合百姓保护文物,我们为什么不能?现在虽然没有战乱,但文物保护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多,比如民间散落的文物缺乏专业的保护知识,容易受损;一些偏远地区的文物因为交通不便、资金不足,得不到及时的修缮;还有一些文物遭到非法盗掘、走私,面临着流失海外的危险。”

“没错。”沈亦臻点头,语气愈坚定,“现在的文物保护,大多依赖官方机构,比如博物馆、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等,这些机构虽然专业,但力量有限,难以覆盖到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在广大的乡村和偏远地区,很多民间文物处于‘无人管、无人护’的状态。而民间藏有大量珍贵文物,百姓们有保护文物的意愿,却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也没有有效的组织和渠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先祖们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苏念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眼中闪烁着光芒,“民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能将这些力量组织起来,与官方机构形成互补,就能形成一张覆盖更广、更严密的文物保护网。我们可以效仿先辈,联合各地的文物爱好者、收藏家、民间艺人,还有普通百姓,成立一个‘民间文物保护联盟’。”

“民间文物保护联盟。”沈亦臻轻声重复着这几个字,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个名字很好,既体现了民间的属性,又明确了联盟的宗旨。”他看向苏念,语气中带着期待,“你具体是怎么想的?”

苏念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说道:“我想,这个联盟的核心宗旨,就是‘传承先辈精神,凝聚民间力量,共护文化瑰宝’。联盟的成员可以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只要有保护文物的意愿,愿意为文物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都可以加入。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第一,开展文物保护知识普及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百姓传授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实用方法,比如如何辨别文物真伪、如何妥善存放家中的文物、如何应对文物受损的紧急情况等;第二,建立民间文物信息库,鼓励联盟成员将自己收藏的或者在民间现的文物信息登记入库,以便进行统一的跟踪和保护,同时也能为官方的文物普查提供参考;第三,组织志愿者队伍,针对偏远地区的民间文物进行定期巡查,及时现文物面临的危险,比如古建筑年久失修、文物被盗掘的隐患等,并协助官方机构进行抢救性保护;第四,搭建民间与官方沟通的桥梁,当民间现重要文物或者遇到文物保护方面的困难时,联盟可以及时与当地文物部门对接,形成保护合力;第五,打击文物非法交易,收集文物走私、盗掘的线索,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守护文物的安全。”

沈亦臻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苏念的想法全面而具体,既考虑到了民间的需求,又兼顾了与官方的配合,可行性很高。“我觉得这个计划非常好。”他说道,语气中充满了支持,“不过,要成立这样一个联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还有很多。比如,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联盟章程,明确联盟的组织架构、成员权利义务、活动范围等;需要联系各地的文物爱好者和相关人士,扩大联盟的影响力;需要争取官方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确保联盟的活动合法合规;还需要筹集一定的资金,用于开展知识普及、志愿者培训、文物巡查等活动。”

“你说得对。”苏念说道,“这些准备工作确实很繁琐,但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毅力,一步步去做,一定能够成功。我们可以先从身边的人做起,联系我们认识的文物收藏家、修复师、考古工作者,还有各地的苏沈两家后裔,他们对先辈的精神有更深的认同感,很可能会愿意加入我们的联盟。然后,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设联盟的官方账号,布文物保护知识、联盟的理念和计划,吸引更多有共同志向的人加入。同时,我们可以主动前往各地的文物局、博物馆,向他们介绍我们的联盟计划,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毕竟官方机构在文物保护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的联盟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沈亦臻看着苏念眼中的光芒,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他想起了自己多年来对文物保护的执着,想起了那些因为缺乏保护而受损、流失的文物,想起了先辈们在乱世中坚守的初心。“好。”他郑重地说道,“这件事,我们一起做。从今天起,‘民间文物保护联盟’计划正式启动,我们分工合作,我负责联系各地的苏沈后裔、筹集资金和对接官方机构,你负责制定联盟章程、整理文物保护知识资料和搭建线上平台,我们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

“嗯!”苏念重重地点头,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她再次拿起桌上的手册,轻轻翻开,目光落在“苏沈两家曾联合当地百姓,保护过一批战乱中的文物”那段文字上,心中充满了力量。百年前,先辈们用热血与担当守护了文化瑰宝;百年后,他们作为苏沈两家的后人,继承先辈的遗志,凝聚民间的力量,续写文物保护的新篇章。

夜色更浓了,书房里的灯光却显得愈明亮。苏念和沈亦臻围坐在案几旁,开始讨论联盟成立的具体细节。他们聊到了联盟的组织架构,决定设立理事会、秘书处、科普部、巡查部、联络部等部门,各司其职;聊到了成员的招募标准,强调只要有保护文物的意愿和责任心,无论身份、职业、年龄,都可以加入;聊到了知识普及的形式,计划制作图文并茂的手册、举办线上讲座和线下培训班、拍摄科普视频等;聊到了志愿者的培训,打算邀请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巡查和保护工作的专业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