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紫夜小说>目光所及全部是你 > 第164章 专家的帮助(第2页)

第164章 专家的帮助(第2页)

“染料磨好后,不能直接使用,还要进行调兑。”陈景行从瓷瓶中倒出少量淡黄色液体,加入染料中,轻轻搅拌均匀,“这是用糯米浆和茯苓汁调制的固色剂,既能让染料更好地附着在纸页上,又能起到加固纸纤维的作用。比例一定要掌握好,固色剂多了,纸页会变硬脆;少了,染料容易脱落,达不到修复效果。”

他用一支最细的狼毫笔蘸了一点调好的染料,在一张备用的楮皮纸上轻轻涂抹了一下,然后放在阳光下晾干。片刻后,那张备用纸变成了淡淡的赭石色,质地依旧柔软,没有任何硬的迹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看,这样的浓度就刚好。”陈景行指着晾干的备用纸,“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染色。染色不能用刷子,只能用这种细狼毫笔,顺着纸纤维的方向,轻轻点染,不能来回涂抹,否则会损伤纸纤维,也会让染料分布不均。”

他示意苏念把古籍翻到字迹最模糊的那一页,然后拿起笔,蘸了适量的染料,手腕微微抬起,笔尖轻轻落在纸页边缘。苏念屏住呼吸,看着陈老的动作:他的手指稳如磐石,笔尖在纸页上轻轻移动,如同蝴蝶点水般轻柔,每一次点染都恰到好处,染料顺着纸纤维慢慢扩散,却始终没有出预想的范围。

随着染色的进行,原本模糊的字迹渐渐有了轮廓。那些渗透在纸纤维中的墨色,在淡赭石色的衬托下,慢慢显现出深浅差异,原本晕染的墨团,渐渐分离出清晰的笔画,虽然依旧有些淡,却已经能够辨认出大致的字形。

“太神奇了!”苏念忍不住低呼出声,眼中满是惊叹。她研究了这么久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在陈老的笔下,竟然就这样迎刃而解。

陈景行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一边染色,一边讲解:“染色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观察字迹的显现情况,染料的用量要根据字迹的模糊程度调整。字迹越模糊,染料可以稍多一点,但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他染完半页纸后,将笔递给苏念:“来,你试试。记住,手腕要稳,力度要轻,顺着纸纤维的方向,慢慢点染。”

苏念接过笔,手心微微有些出汗。她深吸一口气,学着陈老的样子,蘸了少量染料,小心翼翼地落在纸页上。可刚一落笔,她就现自己的手有些抖,染料扩散的范围比预想的要大,差点覆盖住旁边的字迹。

“别急,沉下心来。”陈景行在一旁轻声指导,“想象自己是在书写,而不是染色,笔尖要像有眼睛一样,准确控制染料的扩散。”

苏念点点头,闭上眼睛平复了一下心情。再次睁开眼时,她的目光变得专注而坚定。她屏住呼吸,手腕微微用力稳住,笔尖轻轻落下,这一次,染料的扩散范围控制得好了很多。

可就在她准备继续点染时,突然现一处字迹旁边有一个细小的破洞,如果染料渗进去,可能会影响周围的文字。她顿时有些不知所措,停住了手中的动作。

“遇到破洞,要先用水笔将破洞周围的纸纤维轻轻抚平,然后用极细的笔蘸取少量染料,沿着破洞边缘点染,避开破洞本身。”陈景行手把手地指导她,“古籍修复就像医生治病,要因地制宜,灵活应变,不能死守着一种方法。”

苏念按照陈老的指导,小心翼翼地处理着破洞周围的区域。虽然过程中还是有些生疏,偶尔会出现染料不均的情况,但在陈老的及时纠正下,渐渐找到了感觉。她越做越投入,完全沉浸在染色的过程中,窗外的喧嚣、时间的流逝,似乎都与她无关,眼中只剩下那渐渐清晰的字迹和手中的毛笔。

沈亦臻一直站在旁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看着陈景行耐心指导的样子,看着苏念专注投入的神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基金会能请到陈老这样的专家,是莫大的幸运;而苏念对古籍修复的这份热爱与执着,更是基金会最宝贵的财富。

不知不觉间,半天时间过去了。苏念已经成功染完了两页纸,原本模糊不清的字迹,如今已经能够清晰辨认。她放下笔,看着自己的成果,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疲惫的眼底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陈老,您看,这样可以吗?”苏念有些忐忑地问道。

陈景行拿起古籍,仔细检查着染过的页面,不时点头:“不错,第一次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难得了。你看这里,笔画的衔接处染得很自然,没有出现明显的色差;还有这个破洞周围,处理得也很得当,没有影响到旁边的字迹。”

他指着其中一处:“就是这里,染料稍微多了一点,导致字迹边缘有些暗,下次可以再减少一点用量。总体来说,进步很快,说明你很有悟性。”

得到陈老的肯定,苏念更加有信心了:“谢谢陈老!我接下来会注意的。”

“染色之后,还有最后一步——固色晾干。”陈景行说道,“不能直接放在阳光下暴晒,那样会让纸页变形、脆,要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自然晾干,最好是用竹帘托着,保持纸页的平整。晾干后,再用软毛刷轻轻扫去表面多余的染料粉末,字迹就会更加清晰。”

苏念按照陈老的要求,将染好的书页轻轻放在铺着宣纸的竹帘上,然后搬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看着书页在微风中慢慢舒展,那些渐渐清晰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百年前的故事,苏念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接下来的几天,陈景行一直留在基金会指导苏念。他不仅教苏念“染纸修复法”的技巧,还分享了很多古籍修复的经验和心得。他告诉苏念,古籍修复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每一本古籍都有自己的生命,修复者的责任就是延长它的生命,让它承载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还从木箱里拿出几本自己珍藏的修复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几十年修复古籍的案例,包括不同朝代纸张的特性、各种破损情况的处理方法、传统染料的制作工艺等,都是千金难买的宝贵经验。苏念如获至宝,每天晚上都会熬夜研读,结合自己的实际操作,不断总结改进。

在陈老的指导下,苏念的技艺进步神。她不仅熟练掌握了“染纸修复法”,还学会了根据不同的纸张和墨色调整染料的配方和浓度。遇到复杂的破损情况,她也能沉着应对,灵活运用学到的技巧。

五天后,当苏念将最后一页古籍染完、晾干,小心翼翼地将所有书页整理好,重新装订成册时,整个修复室里都弥漫着一种喜悦的氛围。沈亦臻和陈景行站在一旁,看着苏念手中这本焕然一新的古籍,眼中都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苏念轻轻翻开古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纸页上,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文字,如今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工整的小楷,笔锋遒劲,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记载的民间工艺技法详细而具体,从原料的选取、工具的制作到工艺流程,都描述得十分详尽。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苏念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连日来的辛苦与焦虑,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她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纸页,仿佛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

陈景行拿起古籍,仔细翻阅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啊,好啊!修复得非常完美,不仅了文字的清晰,更守住了古籍原有的风骨。你看这纸页的光泽、墨色的层次,没有一丝刻意修复的痕迹,仿佛它从未经受过岁月的侵蚀,依旧是百年前刚抄写完成时的模样。”

他指尖停在其中一页记载“云锦晕染法”的文字上,眼神里满是感慨:“这种技法在清末就已近乎失传,没想到能在这本古籍里见到完整记载。当年我修复过一本类似的工艺杂记,可惜关键步骤残缺,如今总算能补上这处遗憾了。”

沈亦臻走上前,看着那些清晰可辨的文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陈老,多亏了您。如果不是您带来的‘染纸修复法’,这本珍贵的古籍恐怕就要一直蒙尘了。”

“我不过是尽了绵薄之力。”陈景行摆摆手,目光转向苏念,语气中带着期许,“真正的功劳是苏小姐的。古籍修复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传授,更需要传承人有足够的耐心、敬畏心和悟性。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熟练掌握‘染纸修复法’,还能灵活应对各种突状况,这份天赋和努力,很难得。”

苏念脸颊微红,连忙说道:“都是您指导得好。如果不是您手把手教我调兑染料、控制笔力,还有那些珍贵的修复笔记,我根本不可能这么快掌握要领。”

她想起这几天的点点滴滴,陈老不仅教她技法,还会给她讲古籍背后的故事。比如讲到清代楮皮纸的制作工艺时,会说起当年在皖南山区考察时,见到老纸匠如何遵循古法,经泡、蒸、捣、抄等数十道工序造纸;讲到松烟墨的特性时,又会提及古代文人对墨的讲究,“松烟墨坚而黑,光而不浮”,所以书写的字迹才能历经百年仍有风骨。这些故事让苏念对古籍修复有了更深的理解——修复的不仅是纸页和文字,更是背后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陈景行轻轻合上古籍,放在铺着锦缎的案几上,语气郑重:“这本古籍现在可以说是‘重获新生’了。接下来你们可以做两件事:一是尽快将文字整理归档,做成数字版本,方便研究和传播;二是给古籍定制一个樟木书盒,樟木防虫防潮,能更好地保护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