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霞”风波的尘埃彻底落定,带来的并非仅仅是劫后余生的庆幸,更像一场猛烈的地壳运动,剧烈地重塑了“锦绣”所处的商业地貌,也深刻地改变了苏晚观察这片土地的视角与高度。风雨过后,内部凝聚力空前强大,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外部形象焕然一新,合作伙伴的橄榄枝纷至沓来……这一切,都如同为“锦绣”这艘已然颇具规模的航船,注入了充足的燃料,检修了坚固的船体。然而,站在船长室的苏晚,手持最新的航海图和不断刷新的气象数据,目光却投向了更遥远、也更具风险与机遇的未知海域。
持续的繁荣,不能仅仅依靠修补补和惯性前行。一场深刻的、关乎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命运的战略调整,如同躁动于母腹中的婴儿,在苏晚的脑海中日渐清晰,呼之欲出。她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将她的思考系统化呈现,并说服整个管理层的契机。
这个契机,在一次对省城最大百货公司——“省城百货大楼”的例行巡店中,悄然降临。
苏晚和林长河并肩走在灯火通明、人流如织的商场里。“锦绣”的专柜位置优越,装修精致,客流不断,销售数据也相当亮眼。然而,苏晚的目光却并未过多停留在自家光鲜的柜台上,而是像最敏锐的探测器,扫描着整个商场的服装区布局、竞争对手的陈列、促销手段,以及最重要的——消费者的行为举止。
她注意到,尽管“锦绣”的产品因设计新颖、质量过硬而备受青睐,但其陈列方式、灯光效果、乃至售货员的服务标准,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百货公司统一管理的制约,无法完全体现“锦绣”独特的品牌个性与文化。她看到有年轻女孩拿着“锦绣”的衬衫,反复比划,眼中流露出喜爱,却因无法提供更个性化的搭配建议或更私密的试衣体验而犹豫不决。她也看到,一些国际二线品牌,虽然产品本身未必胜过“锦绣”,却凭借独立的门店形象、统一的视觉系统和专业的服务,吸引着追求品质与格调的特定消费群体,其产品溢价能力,远非寄居在百货公司柜台所能比拟。
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她心中酝酿已久的思绪。
当晚,回到厂里,苏晚没有休息,而是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中国地图、各省市经济数据、以及厚厚一叠市场调研报告,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台灯的灯光勾勒出她专注而坚定的侧影,铅笔在地图上划过一道道痕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分析与推演。
几天后,一场决定“锦绣”未来走向的关键性战略会议,在气氛庄重的会议室里召开。与会者除了苏晚、林长河等核心管理层,还特意邀请了赵晓明、陈雪、周文斌等年轻骨干列席。
会议伊始,苏晚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先让杨会计公布了近三年的销售数据对比分析,又让赵晓明介绍了国际服装品牌的主流渠道模式和展趋势。一组组清晰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逐渐在与会者面前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而又暗藏玄机的市场图景。
当所有人的思绪都被调动起来,充分认识到现状与外部世界的差异后,苏晚站起身,走到了悬挂着的巨幅中国地图前。她的目光扫过全场,清澈而坚定,声音沉稳有力,清晰地提出了她深思熟虑后的新战略:
“诸位,数据和展趋势已经摆在眼前。‘锦绣’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过去,我们依靠外贸订单和百货公司内销,取得了高展。但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天然的瓶颈和受制于人的风险。”
她拿起一支红色的记号笔,在地图上“外贸”和“百货内销”的区域分别画了两个圈。
“外贸,是我们的优势和基本盘,必须继续稳固、深化。它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标准、稳定的现金流和国际视野,这根‘外腿’,不能软,还要更粗壮!”
接着,她的笔锋一转,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在ap上几个核心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位置,用力地画下了几个醒目的星标。
“但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们必须长出属于自己的、更强壮的‘内腿’!”
她深吸一口气,掷地有声地宣布:
“我提议,启动‘锦绣’品牌展的新战略——‘内外兼修,两条腿走路’!”
“在全力稳固和拓展外贸市场的同时,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展属于我们‘锦绣’自己的——国内品牌专卖店体系!”
“专卖店?”下面响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和议论声。这个概念在当时的内地市场,还属于相当前卫和大胆的尝试。
“对,专卖店!”苏晚语气铿锵,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不是百货公司里的柜台,而是完全由我们‘锦绣’自主运营、独立门面、统一形象、专业服务的品牌专卖店!我们要把‘锦绣’的品牌理念、设计美学、品质承诺和文化价值,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店面,直接、完整、深刻地传递给我们的消费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不仅仅是销售渠道的变革,更是品牌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升华!我们要通过提升内销的档次和模式,建立我们自己的‘护城河’,摆脱对单一渠道的依赖,真正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她详细阐述了专卖店战略的构想:从批在省城、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设立直营旗舰店,到逐步在重点城市展加盟店;从统一的店面设计、ogo应用、员工制服,到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会员管理体系;从依托现有产品线,到针对国内市场开专属的高端产品系列……
这个蓝图宏大而清晰,充满了诱惑力,但也瞬间将冲突赤裸裸地摆在了桌面上。
开辟新渠道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更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杨建华会计第一个站了起来,眉头紧锁,语气充满了忧虑:“苏厂长,这个构想非常吸引人。但是,您算过这笔账吗?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租赁甚至购买一个像样的门面,其租金或购地成本就是天文数字!再加上高昂的装修费用、批铺货的巨额库存、专门招聘和培训的店员薪酬……这每一个环节,都是在烧钱!”
他翻动着手中的初步估算数据,声音沉重:“这将会耗尽我们目前几乎所有的流动资金,甚至需要向银行申请巨额贷款!万一……我是说万一,市场反应不如预期,或者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导致专卖店亏损,将会把整个‘锦绣’拖入巨大的财务危机!这个风险,实在太大了!”
生产副厂长孙卫国也表示了担忧:“一下子要铺开这么多专卖店,对咱们的生产能力、供应链管理和产品研,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万一店里卖不动,库存积压,生产线怎么办?工人们怎么办?”
就连一向支持苏晚的周志刚工程师,也谨慎地提醒:“技术上的难关我们可以想办法攻克,但这市场经营的风险……确实需要慎重。”
会议室里一时间陷入了沉默。苏晚描绘的蓝图固然美好,但杨会计指出的财务风险,孙卫国提到的管理压力,都如同冰冷的现实,给这股热情降了温。开辟新道路的诱惑与踏入未知领域的恐惧,在每个人心中激烈交锋。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苏晚身上,等待着她的回应,也下意识地,飘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林长河。
苏晚理解大家的担忧。她知道,这不是怯懦,而是负责。她正准备开口,进一步用更详细的市场分析和风险预案来说服大家。
就在这时,林长河动了。
他没有看那些充满疑虑的面孔,也没有去看桌上那堆令人头疼的财务数据。他只是缓缓地、从会议桌的那一头,将目光投向了站在地图前的苏晚。
他的目光沉静,深邃,仿佛隔绝了会议室里所有的嘈杂与争论,只倒映着苏晚一个人那因为阐述理想而微微光的身影。
在所有人屏息凝神的注视下,林长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的动作不快,却带着一种千钧般的稳定力量。他走到苏晚身边,与她并肩而立,面向众人。
他没有分析市场,没有计算风险,甚至没有去看那张画满了星标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