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堂深处的“凝丹殿”,是青云宗丹堂长老们议事与修炼的地方。殿内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墙壁上挂着历代炼丹大师的画像,案几上摆放着各种珍稀的丹炉与药材,空气中仿佛都蕴含着精纯的灵力。
赵干站在殿内,身前坐着一位须皆白的老者。老者身穿绣着金色丹纹的紫色长袍,面容温和,眼神中带着一丝对丹道的痴迷,正是丹堂的韩长老。韩长老在丹堂中以“性情温和、醉心丹道”闻名,尤其看重有炼丹天赋的后辈,不少丹堂弟子都曾得到他的指点。
“你是说,那个叫林凡的外门弟子,仅靠自学,就能炼制出接近上品的聚气丹,还能灵活调整手法,刻意控制成丹品质?”韩长老手中端着一杯灵茶,轻轻吹了吹茶叶,语气中带着几分惊讶与好奇。
赵干躬身回答:“回韩长老,正是。弟子亲自观摩他炼丹,其药材处理手法细腻,火候把控精准,尤其是对药性的引导,虽与丹堂教授的方法不同,却更贴合药材特性,连弟子都从中有所启。更难得的是,他心性沉稳,懂得藏拙,不骄不躁,绝非眼高手低之辈。”
韩长老放下茶杯,眼中闪过一丝爱才之色:“哦?竟有如此天赋与心性?如今丹堂弟子多急于求成,能沉下心钻研基础、琢磨药性的,已是少见。这林凡,倒让我生出几分兴趣。”
他顿了顿,对殿外喊道:“来人。”
一名身穿灰色丹堂服饰的弟子快步走进殿内,躬身行礼:“弟子在。”
“你去外门弟子居住区,找到名为林凡的弟子,将他请到丹堂偏殿来,就说我有炼丹之道想与他探讨。”韩长老吩咐道。
“是,长老。”弟子领命后,转身离去。
韩长老看向赵干,笑着说:“我倒要亲自见见这林凡,看看他是否真如你所说,有这般天赋。若是可塑之才,倒不能让他埋没在外门。”
赵干心中一喜,连忙说道:“长老慧眼识珠,若林凡能得您指点,定能在炼丹之道上更上一层楼。”
韩长老微微点头,目光重新落在案几上的一本炼丹笔记上,手指轻轻摩挲着书页,似在思考着什么。殿内再次陷入安静,只有窗外传来的阵阵鸟鸣,为这庄严的凝丹殿增添了几分生机。
初见韩长老
林凡正在木屋中整理炼丹笔记,昨日赵干的认可让他对未来的炼丹之路更有信心,他正计划着利用空闲时间去丹堂藏经阁借阅高阶丹法典籍,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伴随着弟子的呼喊:“林凡师弟在吗?韩长老有请,让你即刻前往丹堂偏殿。”
林凡心中一愣,韩长老?他虽未见过这位长老,却也听闻过其在丹堂的威望。韩长老亲自召见,是福是祸?他压下心中的疑惑,连忙收好笔记,整理了一下衣袍,跟着前来传话的弟子朝着丹堂走去。
丹堂位于青云宗主峰的东侧,比外门弟子居住区要繁华得多。一路上,林凡看到不少身穿丹堂服饰的弟子,有的在晾晒药材,有的在调试丹炉,还有的在相互探讨炼丹技巧,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让人心旷神怡。
丹堂偏殿是一座雅致的小院,院内种植着各种珍稀的药草,院中央有一座石亭,石亭内摆放着一张石桌和几把石凳。韩长老正坐在石亭中,手中拿着一本泛黄的炼丹笔记,神情专注。
“弟子林凡,见过韩长老。”林凡走进小院,躬身行礼,语气恭敬。
韩长老抬起头,目光落在林凡身上,眼神温和,没有丝毫压迫感。他笑着摆了摆手:“不必多礼,坐吧。我听闻你在炼丹一道上颇有心得,今日请你来,只是想与你探讨一些炼丹理论,无需紧张。”
林凡在石凳上坐下,心中的紧张稍稍缓解。他能感觉到,韩长老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息,温和而厚重,像陈年的灵茶,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
韩长老将手中的炼丹笔记放在石桌上,说道:“我看你年纪轻轻,却能炼制出接近上品的聚气丹,想来对《基础丹决》的理解不浅。我且问你,《基础丹决》中提到‘丹气凝聚,需借火力,更需顺药性’,你如何理解‘顺药性’这三个字?”
这是一个看似基础,却蕴含深意的问题。丹堂弟子在回答时,大多会说“按照药性的特点调整火力”,却很少有人能说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林凡沉吟片刻,结合自己的炼丹实践和玉佩带来的独特感知,缓缓说道:“回长老,弟子认为,‘顺药性’并非单纯按照药性调整火力,而是要‘感知药性的需求’。比如炼制聚气丹时,聚灵草的药性喜温,需用温和的火力激,若火力过强,反而会破坏其灵液;而紫叶藤的药性偏寒,需用稍强的火力引导,才能与聚灵草的药性融合。更重要的是,在药液融合阶段,要感知药性的‘流动方向’,像水流一样引导它们自然交融,而非强行压制或推动,这样才能让丹药的药性更稳定、更精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番回答,跳出了“火力调整”的常规思路,从“感知与引导”的角度解读“顺药性”,与丹堂教授的理论有所不同,却更贴合实际炼丹中的体验。
韩长老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抚须微笑:“哦?‘感知药性的需求’‘引导自然交融’,这个切入点倒是新颖。你且说说,如何才能‘感知药性的需求’?很多炼丹师穷其一生,都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林凡知道,这是韩长老对他的进一步考验。他没有隐瞒自己的实践经验,坦诚地说:“弟子在炼丹时,会将灵力注入药材或药液中,通过灵力的‘反馈’感知药性的变化。比如处理凝气花时,用灵力包裹花瓣,能感觉到花瓣中‘凝气因子’的流动,从而调整处理手法,减少药性损失;在药液融合时,用灵力感知药液的‘排斥点’,找到最佳的融合时机,再用温和的方式引导,避免药性冲突。”
他没有提及玉佩的存在,而是将玉佩带来的感知能力,巧妙地归结为“灵力反馈”——这既符合修仙界的常识,又能解释自己的独特优势,不会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韩长老听得连连点头,眼中的欣赏之色更浓:“好一个‘灵力反馈’!很多炼丹师只注重‘控制’,却忽略了‘感知’,认为灵力只是‘工具’,却不知灵力也是‘桥梁’,能连接炼丹师与药材,感知其本质。你能领悟到这一点,足以说明你在炼丹一道上确有灵性。”
他顿了顿,又抛出一个更难的问题:“我再问你,炼制中品丹药时,如何解决‘丹纹难成’的问题?很多炼丹师能将药液凝聚成丹,却始终无法形成丹纹,你可有什么见解?”
丹纹是中品及以上丹药的标志,丹纹越清晰,丹药品质越高。“丹纹难成”是很多炼丹师面临的瓶颈,核心在于“药性的有序排列”——需要在凝丹的最后时刻,让丹药内部的药性按照特定的规律排列,才能形成丹纹。
林凡皱起眉头,他虽然炼出过一枚中品聚气丹,却并未深入研究丹纹形成的原理。他回想自己炼制中品聚气丹时的场景,当时他在凝丹最后时刻,无意间将玉佩的暖流以“螺旋式”注入药液,药液中才出现了丹纹。
结合这个经历,他尝试着回答:“弟子认为,丹纹的形成,关键在于‘药性的有序流动’。凝丹最后时刻,药液的药性处于‘不稳定状态’,若能引导药性按照特定的轨迹流动,比如螺旋式、环形等,让药性在流动中自然排列,或许就能形成丹纹。弟子曾在炼制聚气丹时,无意间用灵力引导药液螺旋流动,结果炼出了带有淡丹丹纹的中品丹药,虽不知原理,却觉得这与药性流动有关。”
这番回答虽不全面,没有涉及丹纹形成的深层理论,却结合了自身实践,提出了“药性流动轨迹”的新思路,打破了丹堂“丹纹需靠特殊手法强行刻画”的常规认知。